三、百里长渠
长渠,又名白起渠。它自南漳县武镇的谢家台,东流至杨河村进入宜城境内后折向东南流至郑集镇的郭海村,全场49公里,号称百里,故又有“百里长渠”之称。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长渠的始修年代,历史上有争论,现归纳之,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来自于南朝刘宋时人盛弘之所著的《荆州记》一书:“吴(国)通漳(今蛮河,古代称为沮漳河,亦单称沮水)水,灌纪南,入赤湖,进灌郢城,遂破楚”的记载和当地老百姓的传说,认为长渠是春秋晚期,伍子胥率吴国军队攻打楚皇城古城址时,采用以水攻城的战术而修挖。至今在楚皇城内外还广泛流传着“拖锹沟”、“捞尸湖”、“鞭尸台”的故事。第二种观点源于北魏人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卷28《沔水》篇,说它是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二十年,秦国派大将白起率北路军,采取“掏心“战术,直取楚国当时的陪都——鄢郢,今宜城楚皇城古城址时,因鄢郢是楚国郢都(江陵纪南城)的北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故秦楚两军在鄢郢展开了殊死的决战。白起强攻不下,就征调刑徒在楚皇城古城址西北边的蛮河上筑坝拦水,再凿渠引水灌鄢郢,遂破之。第三种观点,是根据《韩非子·喻老》和《史记·循吏列传》“集解”的记载,认为长渠修建于春秋中期楚晋邲之战之后,由当时楚国的令尹孙叔敖主持修建。《韩非子·喻老》载:公元前596年,孙叔敖协助楚庄王在邲之战中大败了晋国,使楚庄王当上了中原的霸主。楚庄王要封赏孙叔敖,孙叔敖推辞不掉,就请楚庄王将“汉间之地”的“沙石之处”这块贫瘠的土地(应在宜城平原的东南部)封赏给了他。《史记》“集解”云:“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沮水,据武汉大学知名教授石泉先生考证,就是今天的蛮河,而云梦大泽在古代并不是江汉平原上云梦泽的专称,而是面积大、范围广的湖泊沼泽地均可称之为云梦泽。宜城历史上有多个这样的湖泊、沼泽,如铁甲湖、苏湖、蓼子湖、熨斗陂等均可堪称云梦大泽。这里若把这两则记载联系起来分析,可推测当年孙叔敖先在古沮水,今之蛮河上筑坝蓄水,后修古长渠,引古沮水,今之蛮河水,灌云梦大泽,再灌溉“汉间之地”。此后,白起攻鄢郢时利用了该渠。
以上三种观点,各有所据,难于定夺。即使按第二种观点,长渠为白起攻鄢郢时修挖,其历史也比郑国渠早33年,比都江堰早23年,1988年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发行的《中国水利之最》一书称其为中国最早的灌溉渠道。
自白起攻鄢郢之后,长渠就被用来引水灌田,直至今天。时间又过去了两千三百多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长渠也几经沧桑,时畅时淤。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的长渠前后共进行了四次大的维修和扩建。第一次是在唐代大历四年,公元769年;第二次是在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第三次是在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第四次是在元朝大德六年,公元1299年。此后至新中国成立前,长渠再也未进行过一次维修,堙废长达近600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元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批准,对长渠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修。时至今日,长渠仍然灌溉着宜城平原上20余万亩良田,被宜城人民称之为“命渠”。
四、宋玉故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