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宜城市楚史楚文化基本知识问答(11)

发布时间:2017-06-22 来源:
   分享到:
    

三、宜城县的命名依据是什么?

宜城县的前生是秦国于公元前279年攻占宜城后,在此设置的鄢县,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改鄢县名为宜城县。由此算来,宜城作为县级建制,距今年已有2291年的历史,而有宜城这个县名的历史则是2204年,在今天襄阳市所辖的县市中,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县级市。

第三部分 宜城市的楚文化资源

一、楚皇城古城址

楚皇城城址位于宜城市东南方7.5公里的郑集镇皇城村。城址年代上至春秋下至秦汉,是春秋战国时期襄宜平原上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随着楚文化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已认定其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城址面积2.2平方公里,略呈矩形。周有较完整的夯土城垣,东、西、南、北四边分别长2000米、1500米、1840米、1080米。城垣底宽24—30米、高2—4米。四边各有两座城门,四角皆有烽火台。城墙四周现存缺口6处,有4处被称为城门。即东门、大南门、小南门、北门。城内有紫禁城、晒金城、跑马堤、金银冢、白龙池等古迹。城外有许多东周至秦汉的古墓葬和文化遗址。楚皇城,原称楚王城、楚故城,五代时期因避后梁皇帝朱全忠父朱诚的讳,改“城”为“墙”,名曰楚故墙。明清时期,“故墙”又因日久语音讹改为“故襄城”。这座古城址对于研究楚郢都、楚国史、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01年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东周时期大型楚文化聚落群

新中国成立以来,宜城市先后进行了三次大型文物普查工作,现已查明在宜城境内共有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文化范畴的聚落遗址和墓葬群78处,其中有50余处集中分布于汉水以西,蛮河以东,面积约为620平方公里的宜城平原上,其余20余处则分别分布于汉水以东和蛮河以西的丘陵低山地带。为便于今后的考古发掘和综合研究,我们把这些聚落遗址和墓葬捆绑为一个整体,命名为“宜城东周楚文化聚落群”。

在这个聚落群里,若从目前的文物保护级别上划分,共分三个级别:楚皇城古城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第一级别;另有13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第二级别;64处为宜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第三级别。若从规模大小上划分,大体可分三个等级:楚皇城古城址为第一个等级,面积为220万平方米;郑集的小胡岗遗址和雷河的郭家岗遗址为第二个等级,面积在120万平方米左右;其余的均为第三个等级,面积在25万平方米以下至1万平方米左右。在如此局促的区域内,分布着如此密集的时代相同,文化面貌一致,考古序列完整的聚落遗址、墓葬(群),在湖北省内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它的存在突出地显示出了宜城地区,尤其是宜城平原在楚国的历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我们今天之所以将宜城平原上的50余处东周楚文化聚落遗址和墓葬(群)捆绑成一个整体,主要是为了便于在今后的考古工作中,引入聚落考古的方法,对这个聚落群进行考古勘探、发掘,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以便达到以下目的:即搞清这个聚落群中每个聚落所在的具体位置、地理环境、内部结构、规模等级,以及聚落与聚落之间,中心聚落与整个聚落群之间的关系,乃至于整个聚落群的兴起、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进而从中清理出探寻早期楚郢都的线索和楚文化形成、发展的轨迹。

目前,宜城东周楚文化聚落群已引起史学考古界的高度关注,他们一致认为“宜城楚皇城遗址群仍是目前探索始都郢所在最重要的聚落群”。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