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宜城市楚史楚文化基本知识问答(9)

发布时间:2017-06-14 来源:
   分享到:
    

二、为什么说宜城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楚文化。

所谓的楚文化,是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它由两个大小套合的概念组成:一个是考古学上的楚文化,主要体现在考古发现的遗物上,是物质文化;另一个是历史学上的楚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此,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它:即在古代楚国范围内,由楚人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物质生产,社会意识,精神生活,科学技术,思想观念,风尚习惯,以及与楚国有关的遗存、遗迹等。

在古代,楚文化虽然只是一个区域文化,但她那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绚丽多姿的表象,以及对后世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都是当时任何一个区域文化所不能企及的。她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流的文化,是可以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相媲美的,是她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一起构筑了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大厦。

然而,任何一个伟大文化的出现,她都必须经历诞生、成长、成熟和繁荣的过程,楚文化也不会例外。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并结合考古发现的材料进行比较研究,其结果是楚文化诞生于春秋早期,成熟与春秋中期,繁荣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中期。而楚文化的诞生期乃至于成熟期,正值我们宜城的楚皇城古城址作为楚国郢都的时期。一个国都,就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它主导着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宜城就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下面,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对此作一些简要的阐述。

(一)纵观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任何一个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楚文化亦是如此。楚国自西周早期受周成王分封建国,至楚武王以前,一直地处汉水上游的豫西南山地和鄂西北山地,地域局促,生存环境恶劣,用后来楚人自己所描述的,就是“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至于政治环境,也是不容乐观,由于汉水上游的豫西南和鄂西北地区距周王朝所在的关中地区较近,因此,也是长期处于周王朝势力的包围和压制之中,她必须向周王朝称臣纳贡。除此之外,楚国在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也极为落后(当时楚国进贡给周王朝只是苞茅和用桃木作的弓,用枣木作的箭),社会形态也长期处于氏族部落阶段。所以说,这一时期的楚人在文化上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她只能向周人学习和模仿,始终脱离不了周文化的窠臼。对此,反映在考古学上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真正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文物,反之,则是中原周文化的翻版。

斗转星移,当历史进入到西周末年和春秋初年时,曾经不可一世的周王朝势力已开始日渐衰落,而此时楚国则在若敖、霄敖、蚡(fén)冒三位国君的治理下,社会形态已悄然地发生变化,开始向阶级社会的门槛迈进,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进步。楚人不甘束缚的性格,又开始躁动起来,他们要改变这种困顿的境况,要去开辟新的天地。于是,楚武王即位后,就开始了迁都的准备,并为之付诸了一系列的行动,为楚文王的迁都举行了经久数十年,且又轰轰烈烈的奠基大典,以至于楚文王即位的当年就将楚都从丹阳迁到了宜城平原上的楚皇城古城址,史称“郢都”。楚迁都郢,对于楚国,既改变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改变可强兵富国的政治环境。这是因为宜城平原是由汉水和蛮河的冲积而形成的,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温暖,物产丰富,这就为楚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再则,宜城平原地处南北交通之咽喉,她远离周王朝及其所属的势力范围,其北有汉水天堑,进可攻,退可守;其南为江汉平原,此时尚未全面开发,为沼泽地带,虽有一些蛮夷小国散落其间,但远不能同楚国抗争。这种北可抗击中原强国,南可安抚蛮夷小国的政治环境为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可以强壮体格的空间。于是乎,楚人开始将中原华夏文化和江汉蛮夷土著文化融为一炉,然后根据自己的传统和审美情趣,逐步地创造出了足以展现自己风格和气派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此,楚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独树一帜。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