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宜城市楚史楚文化基本知识问答(2)

发布时间:2017-05-16 来源:
   分享到:
    

2、强盛时期及标志性历史事件

楚国的强盛时期,始于楚武王元年,公元前741年,止于楚康王十五年,公元前545年,共经历了武王、文王、堵敖、成王、穆王、庄王、共王、康王8位国王,196年。

楚国强盛的转折点在春秋初年的楚武王、楚文王时将都城由今河南淅川境内的丹阳迁至今湖北宜城境内的楚皇城古城址,史称郢都,而强盛的标志则是春秋中期楚庄王称霸中原。在这一时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人和事,如楚武王、成王、庄王、令尹子文、孙叔敖和武王伐随,楚与齐、鲁等八国的召陵之盟,楚宋泓水之伐,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楚晋邲之战等等。

楚武王伐随。楚武王,名熊通,在位五十一年,是楚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为王的国君。他上任伊始,兼施文、武两手,一方面娶邓国(今湖北樊城以北的邓城古城)之女为妻,开展和亲外交,旨在睦邻安邦,另一方面又北上对申、鄀(始称“下鄀”,在今河南淅川以西)用兵,施以兵威,旋即又南下攻克和征服了蓼(今河南唐河南)、州(今湖北洪湖东北)、唐(今河南唐河)等国;与此同时又灭权设县,很快就使楚国在汉水以南、以西的江、汉地区站稳了脚跟,这就为楚国图谋汉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汉东诸国,随国为老大,又是周王室的宗亲,随国所处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物产又丰富,征服了随国既可获得丰富的物产(进贡),又可打破周王室在汉水以北、以东地区所设置的“汉阳诸姬”屏障,真正打开楚国北争中原东图江淮的通道。楚武王在位时曾三次伐随。第一次伐随发生在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三十五年,但这一仗没有打成,原因是随国已答应传话给周王室,封楚武王为王。第二次是在公元前704年,楚武王三十七年,随国告诉楚国,周王室不同意封楚武王为王。楚武王听后十分恼怒,说你不封我,我自封为王,即“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同年夏天,楚武王在沈鹿(今湖北钟祥市东)会盟相关诸侯,黄国(今河南潢川西)和随国未参加会盟,给楚武王讨伐黄、随二国以口实。对于黄国,相距较远,且又无足轻重,楚国只派大臣蒍(wěi)章前去谴责。对于随国,则是楚武王亲率大军前往讨伐,在速杞(今湖北广水境)大败随军,迫使随国于同年秋与楚国求和,订立盟约,臣服楚国。第三次是在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五十一年,起因是周庄王召见随侯,责备他不该承认楚国僭越称王。楚武王知道后极为愤怒,不顾已年老体弱,又一次亲自率楚军攻打随国,不幸的是刚渡过汉水,楚庄王就因心脏病发作,猝死在一棵樠树之下,今钟祥市东有樠木山,应是楚武王病故之地。楚武王病逝之后,随行的令尹斗祁、莫敖屈重(军事首领)封锁消息,秘不发丧,继续前进,至随都西部,构筑营寨,随国见之十分恐惧,急忙求和。屈重以楚武王的名义与随侯结盟。之后,楚军班师回国,渡过汉水之后才为楚武王发丧。

昭陵会盟和楚宋争霸。楚成王,名熊恽(yùn),是楚文王的儿子,楚武王的孙子,于公元前672年杀其兄堵敖而即王位,至公元前626年因立储之变被太子商臣胁迫自缢而死,共在位46年。楚成王在位时任用斗子文为令尹。斗子文是楚国历史上著名的令尹之一,为楚国的强大与北上争霸,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一生生活简朴,清廉自守,秉承“从政” 是为“庇护百姓”的理念,他任令尹长达二十七年,曾三上三下,上任无喜色,离任无怨气,在他的辅佐下,楚成王恤民息兵,勤修内政,使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时为中原霸主的齐桓公为遏制楚国北上中原,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南下进攻楚国。楚成王、斗子文毫不畏惧,沉着应对,先是派使者前往责问齐、鲁八国联军为什么要攻打楚国,接着楚成王又亲率大军迎战,迫使齐、鲁八国联军退守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并与楚订盟。楚成王采用文武两手,既展示了楚成王的谋略和果敢,同时又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