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心有榜样,行有力量,榜样就像一束光,点亮我们心中的“真、善、美”。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寻找身边的榜样,让每个人“追寻光、成为光、散发光”就能凝聚起奋进的力量。
榜样的事迹可学可做,榜样的精神可追可及。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宜城市委宣传部联合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开设专栏刊发先进榜样事迹,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今天,让我们一起向身边的榜样学习,詹世清:单拐写人生 汗水映四普。
詹世清:单拐写人生 汗水映四普
记者王培建 通讯员易丰戈
在宜城市博物馆,每天都有一名拄着拐杖沿着三十二级台阶拾级而上的人。他两鬓斑白,脸庞黝黑,目光坚定。虽然身有残疾,但他生性坚强,勤奋好学,不俱困难,在文物普查和保护事业中书写着无悔的人生,他就是宜城市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詹世清同志。
詹世清(左一)和同事们开展文物普查
遇不幸 他自强不息
詹世清出生在书香世家,父亲曾担任宜城县群众艺术馆馆长,2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左下肢失去知觉,也失去了该有的那份童年快乐。詹世清并没有因为残疾向命运低头,正是这突如其来命运的不公,练就了他坚强不屈、锲而不舍的钢铁般意志。1988年高中毕业,他进入当时的宜城县博物馆工作,边工作边自学各门功课,命运总是垂青有准备之人,1993年6月,他考入武汉大学,主修文博(考古)专业。1995年6月,从武大毕业回到宜城市博物馆,从此便一直在博物馆默默无闻地从事着文物管理工作。
基层博物馆编制少,人员紧缺,他一个人既要负责全市文物的调查、文物绘图、数据录入、考古研究、楚文化研究等,还要负责单位党建、行政管理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他总是提前到岗,依靠一辆助力车,每天往返于单位和家庭之间,从不迟到早退,无故请假。36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市234个村、社区,参加了第二届、第三届文物普查工作。2011年被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颁授荣誉纪念证书;2017年被湖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全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作出突出贡献个人”。
做四普 他主动请缨
2024年初,国家文物局开展了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宜城市博物馆及时成立工作小组及专班。领导考虑到詹世清年龄较大,身体行动不便,准备安排他在馆内担任后勤组长,但他主动找到馆领导,要求领队到一线开展普查。他说,作为一名老博物馆人,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参加文物普查了,要珍惜这次机会。再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受党组织教育培养多年,关键时刻更应该冲锋在前。全市291处文物点遍及全市各个地方,地貌变化及美丽乡村建设导致许多文物地点变的模糊,有的甚至不能准确定位,而四普的工作恰恰要求精确的定位及图片文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年轻同志刚参加工作不久,对普查工作还不太熟悉,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把他们带一带。詹世清同志主动请缨得到批准。受领任务后,他针对该项工作制订出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及流程,并且对包括第三方专业公司人员在内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大家以高昂的斗志,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
詹世清(左二)和同事们开展文物普查
战酷暑 他淬炼人生
夏日的楚都,酷热难挡,平均气温在37度以上,詹世清带领工作小组,每天早上5点出发,逐个对每个文物点一一核对、定位,有些文物点处在荒山野岭或田野当中,要想接近它,也并非易事。
詹世清(右一)和同事们开展文物普查
2024年8月15日,詹世清和往常一样来到雷河镇探寻明朝年间的胡家墓。这座墓位于荆山余脉——唐家大山上。四周被茂密的荆棘丛林包围着。同事们劝他不要上山,可詹世清硬是拄着单拐一步步艰难地爬了上去,途中有几次险些从山上滚落下来,同事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他却从容不迫,在丛林中仔细找寻陶片,两个多小时的劳作,让他汗流浃背,几乎虚脱。有位同事打趣道,这样的小墓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值得吗?他却说,墓虽小,考古的作用可一点不小,说不定今后会有大发现呢!这让刚加入考古队伍的年轻上深受触动。
在山区刘猴走访调查时,詹世清听赵咀村村支部严书记说,有位农户在建房开挖地角时,发现悬出来的一些器物。詹世清如获至宝,立即带人到赵咀村实地考察。通过仔细寻找陶片并考察,发现一处东周墓群,占地达10多万平方米。他们顾不上吃饭,立即拍照、打点、测绘。考古新发现让詹世清和他的同事们坚信,文物考古无小事,得来全要费功夫。也更加清楚地知道“四普”并非易事,一定要做到腿勤、眼尖、口快、脑灵、手巧。截至目前,宜城市“四普”工作专班在工作中发现新的墓地,遗迹22处。完成了外业调查84%的工作量,在襄阳各个县市中名列第一,得到了襄阳市“四普”工作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
人生之路虽然漫长,也十分不易,但詹世清一生择一业而终,他拄着单拐,走得却十分坚定,也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先后被授予“楚都楷模”、“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编辑:李梦竹 编审:陈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