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在宜城市雷河镇新河村,有这样一对90后夫妻,他们在养虾的道路上摸爬滚打10多年,从“门外汉”变成“养虾能手”,他们把卤虾店开进闹市区,把自己养殖销售经验毫不保留的传给周边村民,带领大家一起在发展“虾”产业的道路上增收致富。
5月9日,宜城市区许富明的卤虾店内,许富明的妻子董彩云正在紧张忙碌,卤虾、销售,忙的不亦乐乎。“五一”节刚过,店内的高人流量逐渐恢复正常,前来买卤虾的顾客依然络绎不绝。
“我们的卤虾店是今年4月底才开张的,销售的小龙虾是自产自销,自己养殖自己加工,好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近2万元。”许富明的妻子董彩云说。
因为是自产自销,所以许富明家的卤虾价格格外“亲民”,质优价廉,受到了顾客的青睐,销量的稳定上升,让许富明看到了“前店后厂”的良好前景。别看现在生意红火,这一路走来,许富明夫妻俩也是尝尽了苦楚。
“我们从2011年开始养殖,养殖到现在已经有13年了,中间也走了不少弯路。刚开始,小龙虾种苗不容易采购,渠道信息也不通,小龙虾销路也不行,再加上养殖管理技术跟不上,导致亏本特别严重。”许富明说。
许富明表示,他们是宜城市最早的一批养虾户,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缺渠道,刚开始的几年完全没有挣钱。后来在宜城市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慢慢有所起色,逐渐攻克了养殖技术难题,走上了养殖正轨。
“还好当初没有放弃,后来我们认识了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他们帮助我们开展技术指导,现在我们虾的产量有了很大提升,品质也有很大提高,病害发生率也比较低。”许富明说。
许富明采用的是“稻虾共作”养殖方式,除了能养两季虾,还能收获一季稻。“稻虾共作”的模式让稻谷的品质得到提高,这让许富明又增加了一份收入。
随着养虾规模的逐渐扩大,养殖基地的事情也更加繁琐。每次种草、取虾、分虾、插秧、收割时,许富明都要请工人过来帮忙,有效带动了村民就近务工。
“一般请5、6个人,做摘草、起虾、栽秧这种工作,反正自己忙不过来就需要请人帮忙。”许富明说。
为了扩大销售渠道、提高销售单价,许富明也想了许多办法。他把收获的小龙虾进行大小规格分类,品质较好的送进了用虾量大的酒店、餐馆,将个头稍小的卖给了批发商。这100亩的养虾规模,让许富明增加了不少收益。
近年来小龙虾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让许富明产生了转型的念头。今年4月下旬,许富明在宜城闹市区盘下一个店面,”前店后厂“的模式正式开始运行。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许富明的卤虾店一炮而红,“五一”期间,店内顾客人满为患,门外排出一条长队。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许富明也有了清晰规划,在做好养殖基地的同时,做大做强卤虾店,帮助更多的养殖户解决销售难题。同时利用自己的技术和销售渠道优势,带动更多的养殖户更好发展“虾”产业,共同实现增收致富。
“周边许多养殖户经常过来咨询养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我们也会一起探讨小龙虾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大家都希望把这个产业做好,让宜城大虾的品牌更加响亮。”许富明说。
(编辑:余倩 编审:艾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