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新闻 > 宜城新闻

全市组织工作会议典型交流(三)“四向发力”助推全市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1-08 来源:楚都宜城网
   分享到: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人社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立足部门职能,在人才“引、育、用、留”上下深功,努力为宜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扩宽“引”的渠道,构筑招贤纳士的“聚才洼地”。坚持“多方征引”。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参加“才聚荆楚·智汇襄阳”招聘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助力高校毕业生从校园到就业实现“无缝对接”,每年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500人以上。坚持“按需招引”。赋予事业单位用人主体自主权,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安排特设岗位绿色通道;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不断线服务举措,主动对接重点企业用人需求,建立用人保障清单,增强联动性和吸引力。坚持“政策吸引”。积极落实我市“1+3”人才新政,为各创业园区入驻企业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捷仕达公司、经开投资发展公司获评襄阳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面推行“线上贷”“信用贷”,为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笔680万元,带动就业200余人,有效激发了青年人才的创业热情。
做好“育”的文章,搭建因材施教的“培育高地”。抓好“日常培育”。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动技能培训进企业、进车间、进乡镇、进社区,方便群众在工作地、家门口提升技能,开展送培训送技能进村进企活动52场、培训3379人次,组织新型学徒制培训400人次,组织技师培训107人次。抓好“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技能人才评价导向作用,以技能等级作为考核培训工作质效的重要标准和评价劳动者技能的指针,引导重点企业和机构申报第三方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全市备案技能等级认定企业1家、社会化评价机构2家,可开展15个职业(工种)的初、中、高级认定,近3200人参加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抓好“精准选育”。主动对接服务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选派“人社服务专员”50名,提供个性化服务,持续完善服务企业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工作方式,着力破解企业“招人难”、人才短缺等问题。
激发“用”的动能,打造才尽其用的“干事天地”。重要岗位选用人才。建立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控制、结构比例动态调整机制,依托“人才编制池”,全力支持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流动岗位引才用才,近年来为241名市委专项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办理聘用手续。职级评定推荐人才。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机制,畅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实施非公企业专技人才职称申报专项行动,推进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改革,继续在基层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评聘制度,已为1189名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晋升技术职务。制度创新激励人才。鼓励收入分配向关键核心岗位和科技一线倾斜,推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对公立医院放宽绩效总量核定,注重一线医务人员的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进一步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
构建“留”的生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福地”。待遇留“身”。全面开展人才分类认定摸底,推动人才政策应享尽享,共认定高素质人才349名,其中7人成功申报“楚才卡”、16人成功申报“襄才卡”,为18家企业134名高校毕业生申报就业生活补贴95.3万元。服务留“心”。坚持23℃人社公共服务,高标准设置人才服务窗口,实现高层次人才服务事项“一窗办理、一次认定、一卡通行”,推动“保姆式”人才服务提档升级。实现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与国家平台精准对接,消除了大学生“线下来回跑”现象,让数据多跑腿,人才少跑路。目前,共接收管理应届毕业生档案2017份。平台留“神”。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主动靠前服务,为高校院所的专家和企业牵线搭桥,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目前,共选派3名专家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帮助企业培训技术人才50余人次,创新发展的平台效应初步显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保障。
(供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