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风 汉 韵 之 二 十 九
群星璀璨
唯楚有才,宜城作为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自古就名人荟萃,英雄辈出,如战国时期的宋玉、汉代王逸、三国时期的马氏兄弟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现在请大家去一睹这些名人的风采。
宋 玉
宋玉,战国晚期楚国鄢郢(今宜城市)人,据《水经注》卷28《沔水篇》的记载,宋玉故里应在今宜城市郑集镇境内的楚皇城古城址以南,而清同治年间编修的《宜城县志》则根据省志的记载,将其向北移至今宜城市区南郊的腊树园村。至于宋玉的生卒年月虽然于史无明地确记载,但综合多种史料和宋玉文章中的记述考证,他的生年当在公元前298年稍前,卒年应在公元前222年左右,享年约76岁。
宋玉一生所处的时代,是楚国由强盛走向衰亡的时代。时代的悲剧,决定了宋玉的人生悲剧。他虽然长的英俊、潇洒,而且又才艺俱佳,胸怀宏图大略,却因出身卑微,为谋求生路,不得已背井离乡,远走京都;他虽然经朋友举荐,亦因“识音而善文”,被“好乐而赋”的楚顷襄王“美其才”,却始终官爵不高,不被楚王重用;他虽然具有超群轶伦的才智,犀利从容的谈吐,曾一度博得楚顷襄王的赏识而伴侍左右,却因宦海沉浮,仕途崎岖,横遭奸佞谗害;他虽然愤世嫉俗,忧国忧民,却不能象屈原那样冒死谏诤而以死殉志;他虽然托志芳洁,修身自好,穷处守高,却常遭党朋背弃,世俗唾弃。直到晚年,他落魄乡野,在忧郁悲愤中去世。
纵观宋玉的一生,他虽然在仕途上,在治国安邦方面无甚建树,但却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创作出了光照日月的鸿篇巨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宋玉的传世作品有16篇,但我们今天见到的只有《九辨》、《神女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钓赋》、《大言赋》、《小言赋》、《对楚王问》、《讽赋》、《招魂》、《御赋》、《笛赋》等13篇。也正是辞赋文章,奠定了宋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其成就之巨,令后人仰止。它主要体现在:他开启了赋体文学的先河,对后来的汉赋文学产生了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他最先确立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主体,他以饱蘸激情的笔触,将秋色、秋景描写得十分细致、生动、真切、形象,极富感染力;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方位描写女性美的作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职业作家。总之,终其一生,宋玉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但它更是一个文学大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的。
这幅照片是宋玉故里——腊树园的全景。
模拟《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邻女偷窥宋玉、楚王问对、登徒子一家人的场景。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yàn)唇历齿,旁行踽(jǔ)偻(lǚ),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译文:
楚国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的坏话,他说:“宋玉其人长得文雅英俊,说话很有口才而言辞微妙,又很贪爱女色,希望大王不要让他出入后宫之门。”楚王拿登徒子的话去质问宋玉,宋玉则说:“容貌俊美,是上天所生;善于言词辨说,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至于贪爱女色,下臣则绝无此事。”楚王说:“你不贪爱女色确有道理可讲吗?有道理讲就留下来,没有理由可说便离去。”宋玉于是辩解道:“天下的美女,没有谁比得上楚国女子,楚国女子之美丽者,又没有谁能超过我那家乡的美女,而我家乡最美丽的姑娘还得数我邻居东家那位小姐。东家那位小姐,论身材,若增加一分则太高,减掉一分则太短;论其肤色,若涂上脂粉则嫌太白,施加朱红又嫌太赤,真是生得恰到好处。她那眉毛有如翠鸟之羽毛,肌肤像白雪一般莹洁,腰身纤细如裹上素帛,牙齿整齐有如一连串小贝,甜美地一笑,足可以使阳城和下蔡一带的人们为之迷惑和倾倒。这样一位姿色绝伦的美女,趴在墙上窥视我三年,而我至今仍未答应和她交往。登徒子却不是这样,他的妻子蓬头垢面,耳朵挛缩,嘴唇外翻而牙齿参差不齐,弯腰驼背,走路一瘸一拐,又患有疥疾和痔疮。就这样一位丑陋的妇女,登徒子却与之生有五个孩子。请大王明察,究竟谁是好色之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