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楚 风 汉 韵 之 二 十 八

发布时间:2015-05-27 来源:
   分享到:
    

楚 风 汉 韵 之 二 十 八

玉塞,即用玉制作的葬器,是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窍的器物。所谓“九窍”,是指人的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孔,一张嘴,以及生殖器和肛门。 在古代之所以用玉填塞和遮盖这些部位,是因为中国古代对玉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总认为玉能 使活人平安,使死人不朽,所以人死后用“九窍玉”堵塞或遮盖在死者的

 

东汉舞蹈白玉人

 

舞乐白玉人:西汉(通高9.7、宽3.1厘米。鄢城跑马堤出土(M26:17)。玉人用青白玉雕刻而成,为一翩翩起舞的仕女形象。女子身着连体式右衽长袖长裙,裙摆呈鱼尾状,左手上举至头顶,右手从腰前部曲至身子左侧下弯,下肢扭曲呈S形,似乎和着音乐翩翩起舞。该玉人形态趋于写实,造型优美,极富动感,玉色青中泛黄,晶莹润泽,研磨抛光极为精细,堪称玉器中的精品。

这是一幅古代玉器制作流程图。

(1)捣砂:利用硬度高于七度的矿物,研捣为砂粒状,制成解玉砂。

(2)开玉:去除围岩、切割玉料的工序。

(3)扎碢:利用碢具(圆形薄盘状的砣具)将玉剖解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粗具雏形。

(4)冲碢:利用宽缘的碢具冲去玉料的直边棱角。

(5)磨碢:利用碢具初步打磨玉器,使器表光滑利于纹饰的处理。

(6)搯膛:挖空容器的内部,用来制作鼻烟壶和玉瓶等器物。

(7)上花:以小型的轧碢,又称钉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纹。

(8)打钻:是镂空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在玉器上钻出圆洞,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

(9)透花:镂空花纹,以“搜弓”为主要的工具。 

(10)打眼:打眼类似打钻,用桯钻和管钻工具进行。

(11)清底上光:木碢、皮碢是玉器制作最后的工序,此工序所使用的碢具,是采用质地致密、强韧的木料、皮料、干葫芦等,配合极细的解玉砂进行打磨和抛光。

玉琮:西汉(鄢城跑马堤16号墓出土)。灰白玉泛黄,体形较小,身为四棱柱,上、下两端收为八棱形,中心有一圆孔。身四周饰卷云纹。

玉琮是外方内圆的柱状空心玉器。以方圆,象征天地(古代宇宙观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它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大多刻有神秘的纹样,制作水平比较高。周代以后罕见。据文献记载,玉琮有很多用途,主要是用来祭祀,认为它是贯通天地的一种法器。

石鼎:西汉(高14.8、腹径13.6厘米。1998年9月鄢城太平岗出土)。青灰色,素面。直口,附耳,直腹,平底,三柱足。耳上有一小孔。

玉璏(zhì):西汉(1997年4月鄢城跑马堤M32出土)。青白玉,长条形面,一面带钩,下为长方形扣,身饰谷纹。古为剑鞘上的附件,便于佩系。

玉珌:西汉(1997年4月鄢城跑马堤M32出土)。青白玉,平面呈梯形,身饰蟠螭纹。

玉珌:西汉(1998年鄢城太平岗M2出土)。白玉,平面近梯形,身饰浮雕双龙纹。古为剑鞘末端的装饰件。

玉剑饰:我们一般把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称之为玉剑饰;饰玉的剑称作玉具剑。一柄完整的玉具剑由4个玉饰物组成,它们分别是玉剑首、玉剑格、玉璏、玉珌。

玉剑首又称玉镡(xín),是镶嵌在剑柄顶端的玉饰,造型多呈扁圆体,背面有一凹槽与剑柄连接。

玉剑格是镶嵌于剑柄与剑身交接处的玉饰。造型多呈尖底“凹”字形,中部凸起一脊,内含镶嵌孔。

玉璏是镶嵌于剑鞘中间的玉饰,供穿带佩系之用。剑璏嵌于剑鞘中央,造型为长方形,下方有一个矩形孔。

玉珌是安在剑鞘尾端的玉饰,造型多呈梯形,中间较厚、两边逐渐便薄,上方有孔与剑鞘固定。   

汉代滑石猪:(高2、长9厘米。1988年郑集赤湖陈家岗征集。)白玉,上有黄色沁斑。猪为伏卧状,体肥胖,圆嘴,尖耳,腹背丰满,四肢和尾线条刻画清晰。

汉代玉蝉:(通长5.4、宽2.4厘米。1988年郑集赤湖陈家岗征集。)青白玉质,扁方形,中部略厚,侧边渐薄,双目突起为半圆,正反两面均以宽阴线刻出头、胸、腹、翅、尾,头身界限分明,双翅轮廓清晰,素面。

玉蝉随死人下葬,主要放在死人口中,古代称其为“玉晗”。此种葬俗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多为含贝,西周开始含玉蝉、玉鱼,到汉代比较盛行,多为含玉蝉。南北朝以后逐渐消失。玉蝉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向来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用玉蝉作为口晗,表示身体虽死,但只是脱离尘世,灵魂没有死去,以后还能脱变重生。所谓的“金蝉脱壳”就是象征生命再生产。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