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新闻 > 宜城新闻

【身边榜样(12)】刘波:乡村振兴迎“薯”光 照耀“红火”共富路

发布时间:2024-12-07 来源:楚都宜城网
   分享到:
心有榜样,行有力量,榜样就像一束光,点亮我们心中的“真、善、美”。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寻找身边的榜样,让每个人“追寻光、成为光、散发光”就能凝聚起奋进的力量。
榜样的事迹可学可做,榜样的精神可追可及。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宜城市委宣传部联合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开设专栏刊发先进榜样事迹,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今天,让我们一起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刘波:乡村振兴迎“薯”光照耀“红火”共富路。
刘波:乡村振兴迎“薯”光照耀“红火”共富路
本网讯记者谢子恒报道:近年来,宜城市板桥店镇王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波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引进良种良法,带领村民发展红薯种植,许多村民靠种红薯买了车盖了房,不断壮大的红薯产业如同一缕“薯”光照亮了王台村人的产业共富路。
刘波正在工作中
每天一大早,刘波就会赶往位于四组的板桥店镇红薯产业示范基地,查看红薯苗的长势。
“以前我们是从山东、河南采购红薯苗,拉回来有运输成本,价格肯定会高。现在我们在本地育苗,1棵苗至少可以节省3分钱的运费,种植户每亩地需要6000棵苗左右,可以节省将近200块钱的成本。”刘波介绍说:“今年建设了红薯育苗基地、红薯育苗大棚、钢构大棚交易市场,还有示范基地。我们也跟湖北省农科院、宜城农技推广中心有合作,一直有专家来做指导,插小牌的地方都是他们推广的新品种。”
刘波在板桥店镇红薯产业示范基地
谷喜岭,稻喜洼,地瓜最喜高地沙。位于宜城市东北部的王台村以丘陵地貌为主,常年光照充足,土壤温度在20℃至25℃之间。村里十几年前就开始试种红薯,但产业发展一直不见起色,村民们并没有从种植红薯中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刘波说:“我很着急啊,跟镇里的领导汇报,想要带两委班子、群众代表和党员代表出去学习、出去看。你不学习、不看,就不知道差距在哪里。”
2022年,刘波前往浙江学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相关经验。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要以村集体、村办企业、村办公司、强村公司、强村企业为抓手,来发展本地的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所以,我从浙江学习回来以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抓产业发展。”刘波说。
刘波最初在村里建议村民规模化发展红薯产业时,并不被村民看好,大伙担心红薯种了没人要,“搞不好要拿去喂猪。”
为了让大伙相信种红薯效益好,刘波从河南引进红薯新品龙薯9号,并率先试种3亩多地。因为管理到位,当年亩产达到8000斤以上,每亩纯赚4000元,收益比种传统作物翻了一倍。
看到刘波地里的产出,村民都开始跟着种植。王台村三组村民刘正娇说:“以前我们种1亩田的红薯也就挣2000元,现在翻了一倍,4000多元,高产的话能挣快7000元。我家里种了20亩红薯,收成好,开心得很。”
目前,王台村红薯种植面积已达6000亩,许多村民靠种红薯不仅买了小汽车,还住上新房子。“王台村种苕发财啦!”这个好消息不胫而走,周边村的村民蜂拥而至,前来考察改种红薯,整个板桥店镇红薯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
种子是红薯的“芯片”,在宜城市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去年以来,王台村先后引进济薯25、济薯26、浙薯13等10多个中高端品种,逐步减少、淘汰一些病虫害多的品种。今年又对接省农科院,建立30亩“西瓜红”健康种苗扩繁基地,让村民们种出来的红薯大小均匀一致,这样的红薯卖相好、价格高。
为了做强红薯产业,刘波准备在深加工上做文章,这一想法也得到板桥店镇的支持。
“我们准备对红薯进行深加工,引进包括淀粉加工、薯条、薯片等深加工企业,而且要让他们把企业建在产地、建在村里,带动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刘波说:“通过在浙江的学习经验,我想着要把红薯这个产业抓好,必须以红薯产业为切入口,建立红薯全产业链。目前,从红薯育苗、种植、储藏、销售,包括电商销售这些前端的产业链我们都有了,产业链的后端深加工,我们正在谋划引进项目,今后要把这个产业链健全完善。”
天色渐晚,刘波如往常一样来到村里的红薯窖仓查看白天从地里收回的红薯,第二天,这些红薯就会被放入保护袋、封装、贴单后,通过快递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望着满仓的红薯,“80后”刘波双眼炯炯有神,在他的眼中,记者看到,王台村选定的这条“薯”道化为产业振兴的“薯”光,照亮村民产业共富的前路。
(编辑:闻俊  编审:余倩)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