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刘妙然 范东婷报道: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总有一些声音穿越时空,连接过去与未来,讲述着文化的坚韧与传承。在汉江之畔,一项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汉江磨调,正随着其第五代传承人胡新波的努力而焕发新生。
1962年,胡新波出生于宜城市小河镇曾庙村,从小他便十分喜爱唢呐、笙等传统乐器,并且颇具天赋。1981年,年仅19岁的胡新波便以唢呐、笙等传统乐器特长被招入宜城县曲剧团。
“我是1982年跟随汉江磨调第三代传承人杨国芳老师学习,后来2021年正式拜汉江磨调第四代传承人王生田老师为师,学习汉江磨调。汉江磨调第五代传承人胡新波说。”
“汉江磨调”是我国现存的古老器乐曲之一。它最早是一人用“双鼻浪”主奏,另配一人吹笙,一人打梆子,三人演奏。到王生田这一代已发展为由原来的一人吹“双鼻浪”演变成一人用十样乐器交替演奏。
经过三十余年的潜心学习研究,胡新波对演奏汉江磨调造诣颇深。他演奏时,高、中、低音区层次分明,十样乐器切换自如,颇具大家之风。特别是利用口内卡哨、外卡哨模拟人声惟妙惟肖,特色鲜明、优美动听。独特的“口内藏哨”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特别是这个口哨,最不容易吹的,需要卡在小舌头里面,一不小心就会吞进肚子里,很多人不愿意学,很危险,师傅也反复地交待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这个铁经常给喉咙磨出血泡,我怀着对汉江磨调的热爱,坚持下来了。汉江磨调第五代传承人胡新波说”。
多年来,胡新波致力于汉江磨调的传承与发展,2021年6月在“湖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演奏了汉江磨调,受到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2022年在宜城市第一届社区艺术节中荣获二等奖;2023年2月在全国乡村文化年启动仪式上表演了《汉江磨调》;2023年8月入选襄阳市非遗发展保护促进会会员;2023年11月,配合王生田完成了汉江磨调抢救性保护记录工作。
(编辑:余倩 编审:艾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