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拨乱反正 浴火重生
历史巨轮驶进60年代中页,文革浩劫降临了。在“左”的错误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受全国性的“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大气候的影响,宜城岂能独善其身,逍遥劫外!宜城一中,从书记校长到骨干教师三十多位被打成“黑帮”,关进牛棚,劳改、批斗。红卫兵大破四旧,砸毁大量文物古建筑,乱揪滥斗所谓牛鬼蛇神,红色恐怖弥漫。造反派武斗、夺权,派性争斗没完没了。局面一度失控,经济停滞不前,宜城百姓难得安居乐业。
在这场劫难中,我这个所谓“出身不好、有海外关系”的知识分子,自然在劫难逃,成为首当其冲的打击对象。早在1964年底,我就被下放到流水干部农场“劳动改造”,后被派到朝阳寺水库工地打杂。文革中在一中打黑帮、关牛棚,自然少不了我这个“臭老九”。最后,被贬到宜城最偏远的山区讴乐中学。我也随遇而安,做好两个“认真”。一是认真干活。生于书香门第的我,竟学会了从耕田、插秧到割谷、扬场整套农活。“祸兮福所倚”,练就一副结实的身板和顽强的意志,以后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对付呢!二是认真读书。从教俄语转型为教语文,非“读书破万卷”不可!
文革一结束,宜城县纠正失误、拨乱反正的速度和力度是惊人的。一时百废俱兴,第一迫切需要的是人材。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县里就把我从讴乐调回县城来。先在县师范当教导主任,做教师培训的工作。我巡回到各乡镇中学做示范教学,足迹遍及全县的乡镇,努力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1981年初,县一级恢复被废弃了十多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襄阳地区以宜城为试点,筹备选举并召开新一届县人民代表大会。我竟当选为这届人大代表,一直履职到1984年换届。还被选为财政预算决算委员会的成员,参加了县政府的预算审查。大学生出身的王家康当选副县长,非党知识分子王光祖当选副县长,小学校长、身残志坚的李维忠当选县人大常委副主任。啊,臭老九再也不臭了,知识分子再也不入另册、受歧视了!这是政治改革的一缕曙光,向着平等,向着民主迈开了第一步!
1981年秋季,一中与城关中学分校,一中成为单设高中,我调回一中任教导主任。老校长彭荣卿兼任书记,只有教导、总务两处,所有校办、政教处、教研处等部门的工作一概归教导处去办。学校的计划、总结,直到“一周早知道”的短程安排,都由我去操办,高三年级的高考备考由我主抓,还要教一个重点毕业班的语文课,还是一个人做三个人的工作,怎一个“忙”字了得。
深入课堂听课,是我这个教导主任的一项重要的经常工作。每天上午,我除了上课就是下去听课,即使不懂专业,也可以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上同教师商讨的。有一次我去听黄廷堂(以后被评为特级教师)的体育课,黄老师大吃一惊:“我教了几十年体育,还没有哪个领导正经地来听过我的课呢!”认真、扎实地抓好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根本,下大力气去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持之以恒,升学率还能不上去么?
拨乱反正以来,宜城一中的教学质量、高考升学率稳步提高,在鄂西北同类学校中是出类拔萃的。而今,当在媒体上看到“江总书记视察中国农大,同博导佘蕊萍亲切交谈”时,当看到“副省长梁惠玲来襄阳视察”的报道时,宜城人都会为这些宜城一中当年的优秀毕业生而感到骄傲啊!
宜城一中在改革中奋进,宜城县在改革中奋进,像凤凰浴火重生,展翅飞翔!
1985年,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宜城,在这里我奉献了27载的青春年华,我的青春之歌,萦绕在古城历史的天空……
穿越时空,我回到新世纪的宜城市。面对高楼林立,街道宽敞,汽车多如过江之鲫的新城市,我不由得击节兴叹,赞美不已!惊叹之余,略感遗憾的是,半个世纪之前的古城风貌已荡然无存,我永生怀念的那座街市古朴、民风淳厚、氛围宁馨的楚国大地上的古城,她在哪里呀?
【作者简介】
彭树楷,男,1937年生,汉族,广西梧州市人。1958年毕业于华中师院外文系。1958年至1985年,在宜城一中、宜城讴乐中学、宜城师范等校任教师、教导主任。1985年以后,在郧阳师专、襄樊大学、襄樊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等高校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6年至1999年受聘任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至2008年任《演讲与口才》杂志编辑部主任。2010年至今为贵州省《春晖》杂志特约撰稿人。著有《公文语言》《公文逻辑》《演讲与说话艺术辞典》《法律词语辨析》《实用公文词典》等著作。在省级、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