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我的宜城(三)

发布时间:2017-08-22 来源:
   分享到:
    

三、在灾难中淡定自救,从容应对

宜城,被称为“小胖子”县。它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处江汉平原的北端,东西两山之间,汉江、蛮河从这里流过,留下了大片“踩得出油”的冲积平原。一条百里长渠贯穿南北,带来了旱涝保收的灌溉之利。长渠,传说最早是伍子胥为战争而开挖的,自忠县时期,为纪念张将军改名“荩忱渠”(张自忠字荩忱),解放后几度修建,成了宜城农业的生命线、丰收线。

在举国上下大跃进形势的催逼下,小胖子也突击完成了“公社化”,迈开跃进的步伐:炼钢铁——在鲤鱼桥水库西岸建起了几十座小土高炉,在东西两山毁林烧炭,供应燃料。办食堂——村村办起“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家家砸锅送去炼铁。放高产“卫星”——粮棉亩产“过长江”之类的大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小胖子似乎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冒进胆量,并不在吹牛浮夸上逞英雄。老百姓谢天谢地啦!

折腾了两三个月之后,炼不出钢铁的小高炉拆了。不到半年,杀光了猪和鸡、吃光了储备粮之后,食堂散了。农村自留地,这条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小胖子一直都舍不得忍痛割爱。中央“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调整政策下达,宜城便雷厉风行,贯彻得特别积极。

宜城当然有“宁左勿右”的人物,但也不乏头脑清醒,不随波逐流的干部。当时的县委书记是孙蔚如,一位文质彬彬的东北人。听干部们传过一则孙书记的“笑话”:孙书记突然发现,小胖子宜城的粮食亩产,总是赶不上别人,外省外县亩产突破双千斤、五千斤、一万斤,宜城连千斤都过不了。听说有的干部瞒产瞒报、集体私分,孙书记大发雷霆,下令复打彻查,一斤一两也不能多报,也不能少报。干部们闻风而动,组织劳力,认真复打。可是,藏在稻草里的谷粒毕竟不多,再颗粒归仓,亩产也过不了千斤!孙书记最后批示:如实上报!想着这个“段子”,人们不由得点赞: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孙书记,你牛!听说,庐山会议以后,孙蔚如的“右倾”受到严厉批判,不久便调回东北去了。

三年严重灾害期间,聪明理智的宜城人淡定自救,从容应对,确实没有发生逃荒要饭、饿殍遍野的情景。我们一中的师生,每天口粮保持在一斤以上,但由于副食太少、缺乏油水,肚子饿的感觉是有的。书呆子们饥肠辘辘之时,相约上馆子“打牙祭”,虽吃不到鸡鸭鱼肉,但可以吃到炖藕、煮萝卜、蒸红薯之类,五毛钱一碗,吃上两碗肚子就填饱了。

四、最浓的人情味  最美的宜城人

1962年春节刚过,县委书记赵增庆、县长韩佩胜,从北京开过七千人大会匆匆赶回来,邀请各界名流,开了一个知识分子座谈会。书记、县长传达了中央精神,决心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纠正盲目跃进的失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度过灾荒。座谈后,有丰盛的晚餐招待。会后每人发了一个特供本,每月特供少量的黄豆、白糖、中档卷烟等紧俏物资。还供应过一次毛呢面料,可以做一件衣服。享受这种待遇的被称作“高级知识分子”,全县约为五六十位,包括医院的一把刀苗文忠、水利局首席工程师曾宪海、曲剧明星李寿康、王秀芝、王芝兰等各界知名人物。一中有李则古、金凌云、彭树楷、杨休如等四位。从1962年到1964年,这种座谈招待会每年春节都开一次。在灾难深重,全县人民勒紧腰带熬苦日子的时刻,党和政府给知识分子这种礼遇和照顾,是雪中送炭的关爱!是物轻情重的体贴!那点点“特供”,在今天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可它蕴涵着浓浓的人情味,寄托着宜城父老乡亲的关切和期盼,令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也是在1962年春天,我同城关小学教师代国英喜结连理。她是宜城城关镇人,哦,我竟成了宜城的女婿、半个儿子了,真是缘份啊!我们的婚礼,在和平年代堪称史上最简约的婚礼了,没有彩礼,没有婚筵,没有婚纱,没有车轿。周末结婚,周一照常去上课,不存在蜜月旅行,没有休过一天婚假。最有意思的是新娘子那件嫁衣裳。在那物质特别匮乏的艰难日子,一无布票二无钱,不能买也买不到做嫁衣的布料。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买了两面未绣字的红锻大锦旗,给新娘子做了一件中式大襟红缎棉袄,成为婚礼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真像那么回事呢!最简约的,却是最令人难忘的婚礼,共患难夫妻恩爱绵长,而今,我们的金婚纪念已经过了,正向着钻石婚牵手走去呢!

在宜城的二十多个春秋,最震撼人心的是抗洪抢险的战斗了。在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建成之前,汉江每隔两三年就要涨一次洪水,我参加过三次抗洪抢险,留下了惊心动魄的记忆。

1960年那次,战前紧急动员会上,人人争表决心,誓死请战:“人在堤在,堤破人亡!”“誓与汉江大堤共存亡!”大有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氛围。指挥部分配我们单位坚守一段约50公尺的大堤。站在大堤上,只见怒吼咆哮的汉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浊浪拍岸,把江堤冲撞得直颤抖,似乎随时都会垮塌。我们的任务是:水涨堤高,同洪峰赛跑,全力加高堤坝;同时在内侧加固堤坝,严防溃堤。靠一副肩膀,挑着百十斤的重担,爬坡登上十几米高的堤坝,是超强度的体力活。连续苦战了一天一夜,水位开始下降了,指挥长下令就地休息,极度疲劳的人们,往地上一躺就睡着了。考虑到我会游泳,多次派我下水排除堤坝正面的险情。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抢险的最前线,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各级指挥长们,同大伙一样浑身泥水、不修边幅。他们用公鸭般的沙哑嗓音吼叫着:“谁敢后退一步,我撤你的职!”“给老子顶住,守不住提头来见!”

离我们不远处就发生过一次管涌。只见指挥长一声吼“共产党员都给我上!”小伙子们争先恐后跳进涌口,用血肉之躯堵住水头,接着紧急打桩,投入大量的沙袋石块,终于化解了一次溃堤之险。在那抢险的关键时刻,险情就是命令,什么个人恩怨得失,全扔到大河去了,大家自然而然地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了。此时此地,我们的宜城干部,都像焦裕禄一样的可亲可敬,我们的人民群众,都像松骨峰、上甘岭的志愿军战士那样可爱可歌!这是最美最美的宜城人啊!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4212020003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17420044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