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马冈上 桃李芬芳
创办高中部,这是宜城一中1958年的一项艰巨任务。在大跃进的热火朝天的社会背景下,一中的领导和全体员工都信心满满,志在必得。我一到校就投入到这场“圣战”之中。
要白手起家办起一所合格的高中,无论硬件或者软件,困难都是极多的。首先是人材匮乏,教师奇缺。当时反右运动刚结束,由于“扩大化”的失误,十多位骨干教师被错划成右派(文革后已全部平反纠正),发配去劳改了,硕果仅存的只有一位白明殿。由谁去教高中的课?只好“矮子里面挑将军”,从初中教师中选优了。所幸,金凌云、陆天衷等优秀青年教师,很快便在教学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高中部的第一批骨干。
我是分配到宜城的第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当时唯一的俄语教师。除了负担高中部的全部俄语课之外,还要教师范班、师资培训班的课,课表排得满满的,一个人要干三个人的工作呢。在当时的体制下,多劳却不能多得,每月工资始终是区区的45元。
1959年以后,柳树藩、谢介龙、王光新、吴梅峰、千师法、赵际皋……一批批本科生陆续分到一中来,各学科都有了自己的带头人,形成了各科的骨干教师梯队。宜城一中逐步进入了人才济济的鼎盛时期。
办高中、大发展,使一中面临着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匮乏的巨大困难,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只能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学校大搞基建,无钱雇请也请不到工人。于是,以师生为主力军。从伐木放排、建材搬运,到泥工、木匠,除了少数技术活请外面的师傅之外,绝大部分的工作是师生自己动手完成的。而师生的居住条件却十分艰苦,在建校的两三年时间里,一间12平方米的小平房,要住两个甚至三个教师;学生宿舍不够,就让男生睡在走廊上半露宿。
在三年严重灾害期间,学校组织师生开荒生产,种粮、种菜、养猪、砍柴,千方百计保障师生的基本生活。那时买不到煤,做饭得烧柴草,从30多里外的山沟把柴草运回来是个大难题,遇到雨雪天气,还得靠师生肩挑背驮。有一次雨夹雪的天气,从泉水头农场挑柴回校,我挑着约80斤重的担子,足足走了三个多小时,真比万米长跑时挑战耐力极限还要难受。
经过三年的荜路蓝缕、艰苦创业,宜城一中这个不屈不挠的硬汉子站直了!到了1961年,一中已经达到30个教学班的规模,建成包括高中、初中、师范三个部分的完全中学了。1961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考取武大、华工、军大等本科院校的有30多人,包括后来任十堰市委书记的曾宪武、任中国社科院某研究所长的李正乐、任水电部某司司长的朱仁元等杰出人士,就是一中首届高中毕业生。一中同仁,以自己的坚韧和智慧,以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向人民,向历史交上了一份合格的试卷。
西马冈上,昔日,乱坟野草白骨;如今,校舍成行,书声琅琅,桃李芬芳。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