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我的宜城(一)

发布时间:2017-08-15 来源:
   分享到:
    

我的宜城

(宜城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吴德志编辑整理  供楚都宜城网用稿)

青春之歌,萦绕在古城历史的天空

彭树楷

穿越时空,故地重游,我来到上世纪50年代的楚国古都宜城……

我与宜城结下不解之缘,纯属历史的巧合。那是1958年的夏天,我从华中师大——那时叫华中师院——外文系毕业了。毕业前夕,激情燃烧的两个年轻人——我和一个好朋友,联名给中国青年报写了一封信,请他们帮助我俩实现自己迫切的心愿: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大西北工作,在广袤的原野上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报社很快把信转给了华师党委,并给我们发来热情点赞的回函。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介愚亲自接见我俩,对我们的理想、抱负夸奖一番之后,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学校今年没有到西北的分配指标,就把你们安排到鄂西北吧,到襄阳、到恩施去,那里也很艰苦、很需要你们啊!”

几天之后,我怀着既兴奋又有点紧张的心情,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襄阳地区的宜城县,开始了自己的从教生涯。

一、古朴的小城  淳厚的民风

从襄沙公路来到宜城县城的入口,我站在西街口,热情好客的老乡给我指路。在这全城的制高点放眼东望,这座古朴的小城风貌尽收眼底:以十字街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笔直的街道,向四方辐射;在不宽的街道上人来车往,忙碌热闹,但说不上富丽繁华;街道两边,虽然大都是平房——瓦房,还有不少草房,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倒也别开生面。这是那个时代中原地域小城市的典型格局。

西街口矗立着一座石碑,上面刻着“自忠县”三个大字,还有百余字的碑文。在石碑前,我同几位宜城老乡(似乎是在歇憩的搬运工)交谈起来,他们告诉我:

“解放前,宜城县曾改名叫自忠县。这座碑,是为纪念张自忠将军立的。当年打日本鬼子,他牺牲在河东板桥……”

“从南街出城,走两里地到腊树园,那里有座宋玉的坟墓。你晓得么?宋玉是我们宜城人,从宜城到钟祥这一带,姓宋的人家可多啦!”这位自称也是姓宋的汉子,讲起宜城的典故,如数家珍,脸上写满了自豪。他还讲,出了城向南走二十多里地,就到郑集,那里有座楚皇城,就是楚国的古都鄢都了。

对这些历史,我略有所知,历来景仰,谁料到竟不期而遇,来到这个历史文化圣地工作,真可谓此生有幸了。

我叩问县文教局在哪里。老乡们告诉我,目前全县总动员大办钢铁,县直各部门的干部都在鲤鱼桥水库西边建土高炉,应该直接到县一中去联系。说着宋老汉热情地帮我拎行李包,在前边引路,一直把我送到西马冈的县一中去。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4212020003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17420044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