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宜城市楚史楚文化基本知识问答(14)

发布时间:2017-07-25 来源:
   分享到:
    

4、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典出《韩非子·喻老》、《史记·楚世家》。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其子熊侣继位,是为楚庄王。庄王即位时,年龄不满二十,威信未立,王位不固,外有中原强国晋国与宋国、郑国等国会盟,以孤立、威胁楚国;内则发生了其老师子燮(xiè)、子仪的叛乱。面对这种稍有不慎就会招来失国和杀身之祸的险恶形势,楚庄王采取了外昏内慧,以辨忠奸的策略。在即位的前三年,不理朝政,不发号令,整天“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间”,日夜为乐;并还下令,有敢谏者杀无赦。但此时楚国朝廷还是有不畏生死,敢于直谏的忠贞之士,伍举就是一个。一天,他来到楚庄王面前,用一个隐语进谏楚庄王。他问楚庄王道:“有一只鸟落在一个土坡上,三年了不飞不鸣,是种什么鸟?”(“有鸟在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楚庄王答道:“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指伍举)退矣,吾知之矣。”可是,又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仍然声色淫逸无度,大夫苏从抱着“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的忠诚之心进谏,楚庄王才“罢淫乐,听政”。

事情往往就是具有这样的可能,即坏事能变成好事,而好事亦能变成坏事,就在楚庄王“听政”之时,楚国发生了大饥荒,而此时楚国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在庸国的率领下叛楚。当时有人建议楚国迁都,但大夫蒍贾反对迁都,说我们能去的地方,敌人也能去。不如去攻打庸国,擒贼先擒王。楚庄王采纳了蒍贾的建议,率兵攻打庸国,一举将其灭之,使楚国转危为安。一场由天灾引发的人祸竟使楚庄王的“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宏愿初露端倪。

5、观兵周郊,问鼎周室

典出《左传·宣公三年》、《史记·楚世家》。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八年,楚庄王为了彰显楚国的国威,打着“尊王(指周定王,名义上是当时天下的共主)攘夷(指少数民族)”的旗号,率领浩浩荡荡的楚军去攻打远在今伏牛山与熊耳山之间的陆浑之戎,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楚军在陆浑虚晃一枪,就将军队开拔到伊水和洛水之间,在东周王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的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式。面对楚庄王这一狂妄而又带着示威的举动,刚刚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十分忐忑不安,忙派善于应酬的大臣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面对王孙满,楚庄王问道:周天子的九鼎有多大多重?九鼎在先秦时代,象征着王权,楚庄王的问话,言外之意是要与周王室比权量力,大有取而代之之势。此时的王孙满见楚国帜盛,只好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对此回答,楚庄王一方面以楚国折断兵器戈的尖端,就可以铸成你周王室的九鼎一语表示蔑视;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取代周天子的条件尚不成熟,于是退兵回国。楚庄王“观兵周郊,问鼎周室”是楚国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位居南方的楚国,其势力已能深入中原腹地,为此后称霸中原埋下了伏笔。此典故还有另一个说法,就是“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6、名列前茅

典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十七年,楚国攻打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救。晋国派荀林父为统帅率兵救郑,当晋军赶到黄河边上时,得知郑国已和楚国议和,荀林父就决定将军队撤回晋国,随军的上军将领士会同意荀林父的意见,他说:“现在楚国的军队训练有素,军队出征时,右军紧跟随主帅的车辕,左军打草作为夜宿的准备,前军举着茅草为旗以防不测,中军谋划战术,后军以精兵压阵(“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无虑,中权,后劲”);作战时,将士都清楚自己的进攻目标,纪律相当严明,这样的军队是难以战胜的。我们不如回国整顿军队,操练兵马,日后再卷土重来。”荀林父非常赞同士会的分析,但中军副将领先轸(zhěn)却反对撤军,执意去进攻楚军,结果被楚军打得大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楚邲之战,它使晋国丧失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楚国成了中原的霸主。后世将凡是排名在前面的都统称为“名列前茅”。

7、止戈为武

典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十七年,晋、楚邲之战,楚胜晋败。楚国大臣潘党建议楚庄王将战死的晋军将士尸骨集中到一起,埋成一个大坟包,当时俗称“筑京观”,以便昭示子孙后代,不忘武功。楚庄王没有采纳,他说:“你是不知道啊,从文字上讲,那个“武”字是由“止”和“戈”组成,止戈为武。……武功,是用来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大众,丰富财物的。……现在我让两国士兵暴露尸骨,这是强暴了。……古代圣明的君王讨伐对上不恭敬的国家,抓住它的罪魁祸首,杀了埋葬,作为一次大杀戮,这样才有了京观以惩戒罪恶。现在并不能确指晋国的罪过在哪里,而士兵都尽忠为执行国君的命令而死,难道能建造京观吗?”于是,楚庄王在黄河边祭祀了河神,修建了先君的神庙,报告战争胜利后就班师回国了。“止戈为武”一典,在后来常常被用来比喻敌对国之间罢兵休战,休养生息的行为。这种以武力达到和平,以武力保持和平的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