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宜城市楚史楚文化基本知识问答(13)

发布时间:2017-07-25 来源:
   分享到:
    

第四部分 与宜城有关的楚国成语典故

楚国的成语典故,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楚人聪明才智的结晶,颇富哲理,耐人寻味,对后世深有启迪,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里只撷取几则与宜城有关的楚国成语典故叙述如下:

1、和氏璧

典出《韩非子·和氏》。春秋早期,楚国有一个人叫卞和,在楚山(传说在今湖北南漳县巡检镇,有“抱璞岩”)中捡到了一块璞玉(指未经雕琢的玉石),他认为是一块美玉,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国历史上无厉王,可能是楚王蚡冒误),楚厉王就让宫内的玉匠来辨别好坏,玉匠只看了一眼璞玉的表面,就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就令人砍去了卞和左腿的膝盖骨。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璞玉献给武王,武王让宫内玉匠来辨别真伪,玉匠又只看了一眼璞玉的表面,就说:“它是一块石头。”楚武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就令人砍去了卞和右腿的膝盖骨。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这时卞和不能走路,就抱着璞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又哭出了血。楚文王听到后,派人去问他原委,说:“天下受到刖(yuè,古代的一种刑罚)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受刖刑伤心,是为宝玉被误认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成是欺诈的人而伤心。”楚文王改变了前两位楚王的做法,令玉匠将璞玉剖开察看,结果是一块十分珍贵的宝玉。楚文王念及卞和的忠贞,遂命玉匠将这个宝玉制作成为一块玉璧,并命名为“和氏璧”。此典告诉我们,看人看事物,不能凭主观臆断,只看表面,不看本质,要做细致的剖析工作,以发现其内在美。

此玉璧在战国时期流传到赵国,秦昭王得知后,想将此玉璧占为己有,便派人传信给赵国,谎称用秦国十五座城市跟赵国交换“和氏璧”。于是,此典又有了“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两个典故。

2、城下之盟

典出《左传·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楚武王四十一年,楚国攻打绞国(大概在今湖北谷城与丹江口市之间)。绞军守在都城内不出来,楚军难于攻入。于是楚军用计,派人装成樵夫到绞国的山里去砍柴,以引诱绞军出城到山里去搜捕砍柴的楚人。楚军乘机堵住了绞军的回城之路,并在山中设伏兵,把绞军打得大败,迫使绞国与楚国签订了城下之盟而后班师回国。即“楚人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后世将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不平等和约统称为城下之盟。

3、退避三舍

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史记·晋世家》。公元前637年,楚成王三十五年,晋国的公子重耳为躲避刚当上晋国国王夷吾的追杀,被迫逃到了楚国,楚成王很欣赏重耳的才华,待他如上宾。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和重耳开玩笑地问道,“公子以后要是回到晋国当上国君,你将怎样来报答我?”重耳不假思索地说:“大王身边的财宝和美女应有尽有,现在能惠及到晋国的,已经是大王多余的。我能用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听后,仍不依不饶地进一步追问道:“尽管是这样,你究竟用什么来报答我?”重耳回答说:“如果托大王的福,我得以回到晋国,一旦晋、楚两国演习军事(实指战争),在中原相遇,那我就先退让‘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如果还得不到大王的宽大,那我就左手执鞭执弓,右边挂着弓袋箭袋,跟大王较量一下。“结果后来所发生的事情正如重耳所言。公元前637年,楚成王三十五年,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是为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三十九年,楚成王以宋国背叛楚国亲近晋国为由兴兵伐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次年,晋国出兵救宋。晋、楚两国军队相遇后,晋军为避开楚军的锋芒,接连将军队向后撤了“三舍”即九十里,一直退到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与楚军展开决战,一举打败了楚军。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因此当上了中原的霸主。后世将两军交战时,一方为避兵锋,主动后退称之为“退避三舍”。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