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楚 风 汉 韵 之 十 七

发布时间:2015-04-20 来源:
   分享到:
    

楚 风 汉 韵之十七

说到矛,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据《韩非子》记载,当年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在市场上他先举起盾大声吆喝,我卖的盾无比坚固,世上再锋利的矛也不能刺穿。接着,他又举起长矛大声的叫喊,我的矛锋利无比,不管多坚硬的盾都能刺穿它。听了他的话,围观的人提出疑问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卖兵器的人听了这话,顿时哑口无言。这则成语故事听来有些好笑,但它却表明楚国人对自己制造的矛和盾是多么的自信。

这三件是战国早期的铜戈,1988年5月出土于孔湾陶家洼子。

战国晚期铭文铜戈:援长16.3、内长10.5、内宽24厘米。长援中有脊,宽锋微收,长胡,阑侧三穿,内上翘上有一穿。胡部有铭文10个。至今只能认识前边的7个字,即“禽叔羕铸用戟铼”,后边三个字目前尚未释读出来。

戈,在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被称之为“勾兵”,是一种装有长木柄的进攻性兵器,具有勾、啄、割等功能,它最早出现于商代,盛行商代、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

戈由內(nà)、阑、援、胡、穿组成。阑分上阑、下阑;援上有脊、上刃、下刃、前锋。

春秋铜剑:长54.6厘米。圆首,圆茎,窄菱形格,中有脊,前锋微收呈三角形。

剑,在古代属“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它脱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源于殷商以前,形体极为短小,插在腰间可割可刺,抵御匪寇与野兽。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主要短兵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