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楚 风 汉 韵 之 十 八

发布时间:2015-04-20 来源:
   分享到:
    

楚 风 汉 韵 之 十 八

剑,由首、茎、格、身、锋组成。茎有的有箍,身中间隆起的为脊,身宽叫腊,半身叫从,身两边叫刃。

在中国古代,佩剑在服饰礼仪中是区别身份、地位等级的标志之一。据考古资料表明,楚国人好佩剑,这是与楚王喜好配剑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史书记载,楚昭王十分喜好剑,他曾派人携带重金到当时的越国聘请铸剑大师欧冶子为他铸剑。欧冶子走遍名山大川,寻觅铸剑的材料,两年之后,终于铸成了名满天下的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宝剑,楚昭王如获至宝。

楚人好剑,不仅反映在考古发现上,同时还反映在成语故事“刻舟求剑”中。据《吕氏春秋·察今》记载,战国时,有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渡河时,不小心将随身的佩剑掉到了河里,于是他赶紧在船舷上掉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停稳后,他按照船舷上所刻的记号下到河里去打捞佩剑。无论他怎样打捞,最终也未找到他掉在河中的佩剑。这则成语故事,看似荒唐可笑,但他不仅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楚人喜好佩剑,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不能墨守陈规。

镞,是箭的一个部分,与箭杆组装成为箭。箭与弓配合使用,古称弓箭。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远程杀伤性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尚武,多有善射之人。其中有一个叫养由基的人,不仅勇力过人,更有一手好箭法。据《史记·周本纪》《战国策·西周策》记载,有一次楚国另一个善于射箭的人,叫潘党,他和养由基比赛射箭。潘党把箭靶设在了五十步以外,并拿出了弓箭连射三箭,全部命中靶中的红心,围观的人们都连声叫好,只有养由基不以为然。要是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树上选定了三片树叶,标明序号,然后要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按顺序射箭。养由基拿起弓箭,强臂弯弓,唰唰唰,只见三箭向杨树飞去,众人一看,果然三支箭分别射中三片杨树叶中心。潘党见后对养由基非常佩服,他终于知道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个故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百步穿杨”。

镞:战国,郑集胡岗M3出土。双翼,隆脊,圆铤,蔟身较长,两翼向前聚成前锋,向后略收成后锋,后锋平齐。

镞:战国,郑集胡岗M3出土。形体较短,蔟身隆起三棱,形成三刃,前聚成锋,无铤,圆銎。

弩机由廊、牙、望山、悬刀几部分组成。

弩是机械力射箭的弓,是由弓发展而成的一种远程射杀伤性武器,与镞配合使用。

志矢:长身短铤,身呈圆柱形,平头,头部略细。

志矢是练习用的箭,无镞,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教练弹。

战国铜钺:长6.9厘米。长方形銎,中空,銎上有一钉孔,宽弧形刃。

钺:古代兵器,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商及西周时期盛行。其后因形制沉重,灵活不足,终退为仪仗用器,常作为持有者权力的象征,供礼仪、殡葬用。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发现玉制或石制的钺,在当时具有神圣的象征作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