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风 汉 韵 之 八
介绍到这里,我有二个问题想请教各位。什么是青铜器?什么叫青铜礼器?有哪位朋友知道?(如有人能答上来就说:“对,接下去就自答”)
青铜是红铜和铅、锡的合金。用青铜铸造的器物叫青铜器。先秦时代,青铜器是贵族铸造礼、乐、兵器和日常生活用具的重要物资。
青铜礼器也称彝(yi)器,是以钟、鼎为代表的宗庙常器,用于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宴飨、婚冠等礼仪场所。使用礼器数量的多寡,与墓主人身份高低有关。
楚国青铜铸造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春秋中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春秋铜浴缶
这一件叫铜缶:高31、口径18.8腹径34.75厘米,重7050克。带盖,子口,短颈,广肩,鼓腹,平底,假圈足。腹有对称两鋬,盖顶上有圆形捉手。盖饰蟠虺纹、圆饼纹和二周綯索纹,凸饼上饰涡云纹。肩、腹均饰三周蟠虺纹,三周綯索纹和四个圆饼纹,饼上饰蟠虺纹。它是专门盛供洗漱用水之器。
这件叫铜簠:器盖与器身相同,上下扣合。盖口沿有六个兽面卡扣。盖器与器身有矩形足,短直壁,斜腹较长,腹部有兽面鋬钮。上下均饰蟠虺纹。簠上下扣合可当成一件器物,分开就当两件使用。它是盛食的器皿,盛放煮熟的黍、稷、稻、高粱等饭食,用于祭祀和宴飨。
铜盘:折沿,方唇,浅腹,圜底,双环耳,三环足。腹饰蟠虺纹及一周绳索纹。
铜匜:兽首管形流,扁圆腹,尾上一鋬。流、鋬饰蟠螭纹,腹饰二周蟠虺纹。盘、匜是一件复合用具,属于盥洗器。
铜斗:圆唇,口微敛,折肩,深腹略鼓,圜底,腹一侧置一“之”形柄。柄中空,柄中部饰夔首纹,末端饰周绳索纹和三角云纹。
春秋铜鼎
铜鼎:通高25.9、口径21.5、腹径23.8厘米,带盖,子口,鼓腹,方形附耳较直,圜底,三兽蹄足较瘦。盖顶上有圆形捉手。盖上饰四周蟠虺纹,间三周綯索纹相隔,附耳侧均有饰蟠虺纹,腹部饰二周蟠虺纹,间一周綯索纹。
铜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具,用来烹煮肉类,就像现在的锅,但在夏商周三代,铜鼎不仅仅是炊具,更大的意义是作为礼器,在奴隶主贵族祭祀、宴飨等活动中使用。然而青铜鼎这种重大作用,不是生来俱有的,最初它是由模仿陶鼎而成,而陶鼎则源于原始社会晚期器底带有支座的陶釜(一种炊器)。是谁将陶鼎变成了铜鼎呢?传说是夏王朝的开国之君,叫禹。当时天下共分九州,是禹下令九州的长官贡献本州的青铜,铸成了九个铜鼎,并命工匠将九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刻画于九鼎的器身上,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以此反映出夏朝之初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威仪,显示了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为国之重器,王权的象征,得九鼎者得天下。西周时期,周天子对用鼎制度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是一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象征着旧的封建宗法制度的用鼎制度遭到冲击,出现了僭(jian)越现象,即诸侯也可用九鼎、大夫也可用七鼎……,甚至连贫民百姓也可用鼎,即使用不起铜鼎,就烧制一个陶鼎代替。秦汉以后,封建地主阶级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宰,代表着旧封建宗法王权的用鼎制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以至于今天成为道观庙宇中焚香敬神的用具。正是因为铜鼎在历史上的特殊作用才演绎出许多与鼎有关的成语,比如: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问鼎中原、鼎鼎大名、钟鸣鼎池等等,足以看出古人对鼎的喜爱和推崇了。
战国铜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