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风马牛不相及
典出《左传·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齐桓公打着尊王(指周王室)攘夷(指楚国,因其地处南方,中原人称其为蛮夷)的旗号,率领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的联军伐楚。为慎重起见,齐桓公没有直接攻进楚国在北方的要塞——方城(今河南方城境内),而是移师陉(xíng)山(今河南偃师东南),以观楚国动静。此时,楚成王非常冷静,他并没有以军队相迎,而是派了个使者去告诉齐桓公说:“你在北海(指北方),我在南海(指南方),唯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大王您竟然跋涉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呢?”所谓“风马牛不相及”,言即使牛马发情狂奔也不能彼此到达。对此问,齐桓公却振振有词地答:“过去周昭王、周康王命令我们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周王室。’他们赐给我们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棱,北边到无棣。你们楚国应贡给周天子的苞茅却不进贡,使周天子祭祀时不滤酒敬神,我为此而来问罪。周昭王南征伐楚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楚国使者回答说:“没有进贡苞茅,这是我们国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贡?至于周昭王南征没有回去,请您还是到汉水边上去问吧,这事与我们楚国无关。”这一段问答语气委婉,幽默,颇有外交辞令的色彩,耐人寻味。后世多以此典来比喻将两个互不沾边、搭界的事物强扯到一起。
12、曲高和寡
典出于宋玉《对楚王问》。据《对楚王问》载,宋玉在回答楚王责问他“为什么大家都不赞美你”时说:“有一位客人在郢都内唱歌,他开始唱的是《下里》和《巴人》两首歌曲,都城内跟着唱和的有几千人;当他唱《阳阿》和《薤(xiè)露》两曲时,都城里跟着唱和的只有几百人;当他唱《阳春》和《白雪》两曲时,都城里跟着唱和的不过几十人。当唱的乐曲高深精妙,抑扬顿挫,引进高音,减弱羽音,穿插使用流畅的徵音时,都城里跟着唱的,就不过数人而已。由此可见,歌曲愈是高雅,那唱和的人就愈是稀少。”宋玉的这一段回答在于隐喻自己即是音乐中的《阳春》、《白雪》,表明自己品性高雅,志向远大,行为超群,是圣人,因而不被“世俗之人”理解,是不足为怪的。
此典还有一个名字叫“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后世多用来自喻是如何的品貌超群,特立独行。同时还用来说明任何文学艺术作品,只有植根于生活,植根于基层,通俗易懂,才能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才能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