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竭力为宋玉正名的人(上)

发布时间:2017-08-08 来源:
   分享到:
    

竭力为宋玉正名的人

——记宜城一中退休语文特级教师程本兴

挑战文坛巨匠郭沫若的事

·王化容  吴德志

2013年12月,由北大、清华、人大、南开、复旦、浙大、武大、北京语言大学等10多所知名高校教授重新编写的四卷《中国文学史》,作为大学教材正式出版了。它在先秦秦汉卷中,第一次单独开辟一章(五节)、两万多字的篇幅评价宋玉。

这部文学史的出版,宋玉能得到正名,这与宜城一中退而未休的语文特级教师程本兴敢于坚持不懈地挑战文坛巨匠郭沫若分不开。

一、冲破“牢笼”挑重担

宋玉是战国末期著名的辞赋家,是楚赋的鼻祖,历来和屈原并称“中国文学之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圣杜甫咏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诗仙李白说:“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欧阳修说:“宋玉比屈原,时有出蓝之色。”

然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权威学者刘大白为代表的疑古思潮,说什么战国时期不可能出现赋体文学,宋玉的作品除楚辞《九辩》外,其余全是伪作;更主要的是,1942年,文坛巨匠郭沫若写的五幕话剧《屈原》,借虚构的人物婵娟之口,骂宋玉是“卖师求荣的无耻文人”;1955年郭老写的《关于宋玉》,又把宋玉定性为“没有骨气的文人”和“轻薄的风流才子”。致使宋玉名落千丈,无人再敢问津。

1990年12月,湖北省宋玉研究会在宜城县成立,程本兴当选为理事。本地对宋玉已有研究的专业作家何志汉、业余作家陈子成、政协秘书长宋培霖、副秘书长张耿灵等,给他送来许多宝贵资料。湖南科技大学吴广平教授也欣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给他。

在繁重的教学之余,他一边认真研读这些资料,一边从专家论文的注释中搜集新的资料线索,请在武汉工作的亲戚、学生,从湖北省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又借来20多本相关文史典籍,如饥似渴地反复研读,分门别类地做了大量笔记。但仍未敢动笔向郭老挑战。

2003年,程本兴退休后,想着手为宋玉正名时,有朋友劝他:“本兴,你在文革中栽过跟头,由‘党的人’变成了‘党的朋友’(县政协常委),若再惹麻烦,‘饭碗’恐怕就难保啦!”

亲戚也阻止说:“郭老曾任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政协副主席,是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你只是个小小的中学教师,人微言轻。向他挑战,不是‘鸡蛋碰石头’吗?何苦呢?!”

妻子更是苦口婆心地劝他:“本兴,你有冠心病,曾休克过,差点把人吓死了;再说,你眼睛视网膜大面积萎缩,医生一再嘱咐,你眼睛已经失去了可逆功能,视力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再看书写字了。要不然,你有个好歹,我和孩子该咋办?”……

亲朋善意的规劝,曾让遭受过许多误解、曲解、嘲讽和非议的程本兴,产生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恐惧感。

这年8月,程本兴同届大学校友、湖北省原政协副主席、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顾问杨斌庆,受湖北省原政协主席、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生铁委托,到宜城市调研楚文化情况,向程本兴、何志汉、陈子成等研究宋玉热心人建议:“楚文化的研究和利用,一定要突出地方特色,突出宋玉和楚都,多出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以后,成立了以杨斌庆为组长的“宋玉课题组”,决定由程本兴执笔撰写《宋玉立身本高洁》的文章。杨斌庆给他打气说:“本兴,你放心地写!把我的名字署到前边,我作为第一作者,出了问题我负全责。”这一下打消了他的顾虑,下定决心,挑起为宋玉正名的重担。

二、血汗浇出丰硕果

程本兴撰写《宋玉立身本高洁——对郭沫若先生〈关于宋玉〉的初步质疑》时,正置2003年盛夏。他把20多本文史典籍分门别类地夹上纸条,摆放在写字台周围的床上、桌上、书柜上,供选用;为防感冒,他不开空调,打着赤膊、赤脚,穿着裤衩,挥汗疾书;为保持头脑清醒,他泡杯浓茶,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头晕了,就扒在水龙头下用凉水激一激;为防心脏病发作,他加大服药量;54克重的眼镜架在鼻梁上,把两边的肉压出两个窝;汗一出,为防眼镜下滑,他就在支架两块垫片上贴上胶布;胶布刺激鼻子上的皮肤发炎,他就用皮康王擦一擦,继续写;为能睡好觉,他晚上要吃两粒安定片。

针对郭老曲解宋玉人品、文品的文章,他依次对郭老《关于宋玉》一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逐个地进行实事求是地剖析和质疑。比如,郭老说宋玉“人品不好”的最重要的论据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郭老认为,司马迁这段话,有两点是鄙屑和批评宋玉的:一点是司马迁称宋玉为“之徒者”,而“之徒”是贬义词,有鄙屑的意思。二点是司马迁说宋玉“终莫敢直谏”,郭老因此批评宋玉没有骨气。

为了批驳郭老的第一个论点,他请老伴将50多万字的《史记》从头到尾翻阅了几遍,共找出“之徒”22处,一处一处地分析,发现都没有“鄙屑的意思”。

为了批驳郭老的第二个论点,程本兴引经据典地指出,终莫敢“直谏”不等于终莫敢“进谏”。在春秋战国时期,“进谏”有五种方式:正谏、降谏、忠谏、指谏、讽谏。屈原用指谏,即直谏;而宋玉用讽谏,即用打比方、讲寓言、设身处地进行类比等委婉、暗示、迂回的方法,去规劝君王改正过失。他又引用孔子赞赏“讽谏”是一种聪明智慧,是一种“以柔克刚”的讲策略的科学方法。他认为,不能以此来判定宋玉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就这样,程本兴还纠正了郭老对宋玉《九辩》等作品的曲解,指出郭老评价屈原与宋玉用双重标准,是不妥当的;点明了郭老对“宋玉有关故事”的曲解,纠正了郭老对“关于宋玉的民间传说”的曲解,率先提出宋玉具有爱国爱民的情怀和立身高洁的品格。

他把这篇洋洋3万言的论文打印100份,分寄给领导和专家征求意见,经过十多次修改,于2004年分别刊发在《宜城政协》、《湖北社会科学》杂志、《襄樊日报》、《炎黄》杂志和北大、清华等16所著名高校合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人民网等30多家媒体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接着,他对《宋玉立身本高洁》一文进行充实扩展,写成13万多字的《走近宋玉》一书。2004年9月,自己花3万元,由中国年鉴社出版发行7000册,送给全国研究宋玉的专家教授。

2006年9月,他撰写的《宋玉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一文,率先提出并阐明了“宋玉文化”的概念。10月,在“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大会”交流时,赢得了包括清华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在内的全场专家学者的认可。

2007年11月,他撰写的《宋玉及其作品的和谐思想》一文,率先提出宋玉及其作品具有和谐的思想理念。先后在《湖北社会科学》、人民网、《华人论坛》、《世纪行》等10多家媒体上刊发和转载。《新华文摘》特意以《应恢复宋玉的历史原貌》为题加以摘登。

2008年8月,他写的《宋玉文化── 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分别在《湖北社会科学》、《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世纪行》等近10家媒体刊发。

他与湖北文理学院教授张法祥合写的《不宜把〈九辩〉定为宋玉的唯一代表作》的论文,提出屈原创立了楚辞,是楚辞的宗师;宋玉创立了楚赋、是楚赋的鼻祖。因而宋玉有资格与其先师屈原在文学上并称。2010年10月22日在“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后,又被《江汉论坛》、《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职大学报》等十多家媒体刊载和转发。

他和学生姚守亮联名撰写的《宋赋巫山地理补证》一文,从五个方面论证了宋玉笔下的巫山就是随州大洪山的观点,否定了“宋赋巫山即三峡巫山”的传统说法。此文于2012年1月在《湖北社会科学》发表。

他和张法祥教授合写的两万多字的论文《宋玉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创造》,被《中国诗歌研究》2013年第9辑收录;后被扩充为12万字的《宋玉美学思想研究》一书,得到中国社科院资深研究员谭家健的赞赏,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宋玉美学思想的专著。

三、揽才组团当推手

程本兴说,一个人手再大,也撑不起天;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为宋玉正名是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必须团结本地热心的研究人员,组织梯级研究团队,搭建研究平台,必须广泛联系全国乃至世界上研究宋玉的专家教授,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研究大军才行。

十多年来,他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把向郭老质疑、为宋玉正名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一)率先争取并依靠领导支持,为“宋研”提供保证

十年来,他坚持采用打电话、发短信、写书信、寄资料等方式,不厌其烦地按程序向各级相关的新老领导汇报“宋研”情况,提出相关建议。他先后寄发挂号信达300多封,给各地领导和学者赠送《走近宋玉》的专著和有关“宋研”《论文集》1400多本,使“宋研”得到了邓道坤、张昌尔、许克振等十多位省级领导,陈昆满、伍荣显、胡久明等20多位厅级领导及杜海波、刘克勤、史发翠等40多位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帮助。

(二)率先策划并参与组建几个学术团体,为“宋研”聚集释放正能量

程本兴善于团结本地的“宋研”人员,于2004年5月12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宋玉研究组织——宜城市宋玉研究会,当上会长。10年来,程本兴带动研究会理事们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余建东、何全国创作了《宋玉风采录》,何志汉出版了长篇小说《宋玉》、连环画册《宋玉》,陈子成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宋玉》,金光定出版了文史资料《景宋诗抄》等;余建东、何全国、何志汉、陈子成、金光定、李伶甫、肖明忠、杨学青、姚守亮、张延朝、龙彩葆、李福新等,共撰写50多篇“宋研”论文,在全国各级各类媒体上发表;何志汉编创的30集电视连续剧《赋圣宋玉》、花鼓剧本《智谏》,余建东编创的微电影剧本《宋玉》等,均在进一步打磨完善中。

2009年3月17日,在程本兴推动下,襄樊学院率先成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研究宋玉的科研机构——宋玉研究所,他被聘为所长、兼职教授。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后,他带领由教授、副教授和文学博士组成的宋玉研究团队,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建设学科。因为身体原因,他推荐2011年暑假退休的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知名的宋玉研究专家刘刚教授来学校工作,并主动让贤,由刘刚担任研究中心主任,自己任副主任。

接着,他与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副会长策划,于2011年9月26日,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宋玉学术研究组织——“中国屈原学会宋玉研究中心”。程本兴被推举为常务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委员;2013年8月22日,他和全国宋玉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刘刚、罗漫、吴广平、金荣权均被选为“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使宋玉研究队伍在学界异军突起,赢得了广泛认可。

(三)率先组织并大力推动课题立项,为“宋研”填补空白

刘刚教授到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走马上任后,把近30年苦心孤诣搜集整理的40万字的《宋玉研究资料类编》打印成册。程本兴建议湖北文理学院以“宋研”课题向省里申请社科基金立项,并及时向省里有关领导和专家教授力荐,终使这一课题在2013年春天立项,填补了我省社科研究的一项空白。

程本兴十分重视扶掖“宋研”新秀。2009年暑假,他动员自己的学生、时任宜城市板桥店镇中心学校教研员、初中语文高级教师姚守亮,利用休息时间参与宋玉研究,给他提供了宋玉研究资料,出研究课题,讲写作思路,指导他撰写论文,帮他修改润色,向学术刊物推荐发表,使他逐步进入了研究角色,并能独立承担研究课题。他和姚守亮联名撰写的《宋玉辞赋叠音词的多视角分析》一文,率先从“叠音词”这一点上揭示了宋玉语言的奥妙,刊登在2013年《湖北社会科学》第9期上,受到宋玉研究知名专家好评。他们扩大成果,由姚守亮主持完成了16万字的《宋玉辞赋语法修辞研究》的研究课题,由湖北文理学院申报省级立项;经程本兴力荐,2014年春,这一课题又获准“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四)率先参与营建现代学术平台,为“宋研”打造升级版

2013年夏秋,湖北文理学院网络中心增设了国内第一家研究和宣传宋玉的网络——“宋玉网”。程本兴尽力协助刘刚教授为“宋玉网”提供了大量资料,先在校内试运行,并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

2013年底,“宋玉网”又开辟装有多个大屏幕的展示厅,形成声光电俱全、集高新尖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宋玉资源库”。程本兴正和他的研究团队不断地向资料库充实资源,将为襄阳的宋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发挥独特作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