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宜城市楚史楚文化基本知识问答(4)

发布时间:2017-05-24 来源:
   分享到:
    

楚庄王称霸中原,分前后两步曲。

第一步曲是“观兵周郊,问鼎周室”。从实际情况看,这是一次试探,是序曲。据《左传》、《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八年春,楚庄王打着“尊王(指周王室)攘夷”的旗号,举兵征伐远在今伏牛山与熊耳山之间的陆浑之戎。楚与陆浑之戎相距遥远,陆浑之戎也未曾得罪于楚,庄王伐之,无非是借攘夷之名,行到中原试探周王室之实。因此,楚军在陆浑之戎虚晃一枪,就将军队开拔到伊水和洛水之间,在东周王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的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史称“观兵周郊”。面对楚庄王的狂妄之举,刚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急忙派善于应对的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此机会质问王孙满,象征东周王室权力的九鼎有多大,有多重?弦外之音,是要与周王室比权量力。王孙满似答非答地说:“在德不在鼎。”庄王听后很不满意,他骄狂地谴责王孙满说:“你不要用这个‘德’来敷衍我的问话。我们楚国将兵器戈的尖折断,就可以铸成九鼎!”王孙满无论楚庄王怎样地骄狂和责难,仍然不急不躁地发表了一通关于“在德不在鼎”的议论。楚庄王听后,也不再强求。于是就麾师伐郑,以示对郑背叛楚国,亲近晋国的惩罚。这就是“问鼎周室”典故的来历,它的效果是使中原诸侯国噤若寒蝉。关于“观兵周郊,问鼎周室”的典故,还有另一个名字,就是“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楚庄王称霸中原的第二步曲是楚晋邲(bì)之战。邲之战发生在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十七年。起因是郑国又一次背叛楚国,臣服于当时中原霸主晋国。楚庄王采取围郑打援的战术,使晋国倾其三军援救郑国。楚晋两军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这个地方遭遇,并展开决战,结果晋军大败,楚军大获全胜。楚晋邲之战的重大意义在于楚国推翻了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使楚庄王真正当上中原的霸主。霸主虽然当上了,但楚庄王十分清楚,要想坐稳霸主的交椅,还必须搬掉宋国这个障碍。于是,在同年冬天,楚军伐宋,将宋国都城团团围住,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慑于楚威,不敢相救。楚国一直将宋国都城围到了弹尽粮绝,都城内的人互相交换婴儿食之,用尸骨烧火煮食,迫使宋文公与楚国签订了城下之盟。至此,中原诸侯国纷纷背离晋国,臣服于楚国,楚庄王的霸主地位达到鼎盛。《韩非子·有度》中说:“荆(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然而,楚庄王的寿命不长,卒于公元前591年,大约在四十岁左右。

蒍掩庀(pǐ)赋和晋楚弭兵。楚庄王去世,其子熊审继位,是为楚共王。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其子熊昭继位,是为楚康王。楚康王在子庚、蒍子冯(píng)、屈建等几位令尹的辅佐下,在位15年,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对内,改革兵赋,抑制豪强;第二件事对外,晋楚弭兵,结好诸侯。第一件事为司马蒍掩主持,史称“蒍掩庀(pǐ)赋”。其核心是“量入修赋”,即根据你所拥有土地的多少、种类、优劣,及收成情况,来核算你所应缴纳的兵赋,然后折合成土地上所收获的实物抵缴。如此,相对于以户计征和以口计征,是个重大的进步,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了拥有大量土地的高等贵族,而对下等贵族和平民、农奴却显得较为公平。因此,蒍掩庀赋,打破了贵族与平民的界限,缩小了国人与野人(指国都以外的人)的差别,在中国赋税制度史上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第二件事是在宋国左师(宋国的中央官吏,与右师共掌宋国的政事)向戎的斡旋下实现的。公元前546年,楚康王十四年,经过向戎的努力,使晋、楚两国达成了弭兵的协议。然后,向戎又遍告各诸侯小国,各诸侯小国均无异议。于是,同年夏天,晋国的赵武,楚国的屈建,以及郑、齐、鲁、陈、蔡、卫、许、曹等国的执政大夫,齐集宋国,在宋国都城的西门之外会盟,史称“晋楚弭兵”或“宋西门之盟”。它给晋、楚两国带来荫及几代人的和平共处,使得楚国有机会休兵养民,国力得到持续增长。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