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楚 风 汉 韵 之 二 十 一

发布时间:2015-05-04 来源:
   分享到:
    

楚 风 汉 韵 之 二 十 一

蒜头铜壶:

高37、口径3、腹径22厘米。小口呈六瓣蒜头状,长颈下部略粗,颈中部有一圆箍,扁鼓腹,圈足,平底。底中有环钮。它是典型的秦文化的器物。

蒜头壶是因其口部象我们吃的大蒜而得名,它在我们宜城人的脑海中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宜城原来的贡酒瓶就是以它为原形设计制作的。

西汉四羊钮铜钫:

高47、腹径19.5厘米。带盖,直口微侈,长颈,方腹,假圈足外撇。腹部有对称铺首衔环。盖呈覆斗形,盖上有四个羊头钮。

这里展出的是一件复合用具叫甗,时代是西汉早期的,它上部叫甑,用于盛放需要蒸熟的食物,下部叫釜,用于盛水,安于灶眼之上,在灶里燃烧木柴,加热釜中的水,产生蒸汽,蒸甑中的食物。釜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汉以后,取代鼎、鬲等三足炊器而被广泛使用。然而,釜作为炊器,论其历史地位,它远没有鼎显赫,说到在考古学中的作用,它也没有鬲受人青睐。尽管如此,就是这个釜,历史上曾有两个典故与它有关:

破釜沉舟,它出自于秦朝末年,项羽于章邯的巨鹿之战(今河北邢台)。公元前207年,西楚霸王项羽与秦朝大将章邯鏖战于巨鹿。面对强敌,项羽率兵渡过漳水后,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结果,项羽的士兵,抱定必死的决心,奋勇作战,大败章邯的秦军。

釜底抽薪,它出自于东汉董卓的《上何进书》:“臣闻扬扬止沸,莫若去薪”,和北齐魏收的《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意思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西汉铜銗镂

 

这一件叫提链铜銗镂,时代是西汉的,高18.2,口径7.5,腹径15.5厘米。带盖,直口,高束颈,圆鼓腹,三蹄足外撇,盖呈杯形状,顶部置三个立纽,中间开一长方形小孔。肩部附一龙首形提链。它是一件温酒的器皿,另还可以作为炊器,煨煮食物。由于器盖与器身扣合严密,为防器内气压太大,将器盖冲开,古人就在盖顶中央开了一个小孔,这应是现代高压锅的鼻祖。

【指向白庙跑马堤M37的陶器】

这一组器物是西汉中期的,它们分别是盆、壶、罐、鼎、灶、甗。从这件陶鼎的形态上看,它的器身,附耳具有“秦式”鼎的特征,而腿足仍保持有“楚式”鼎腿的痕迹。

这件器物叫铜鉴,时代是西汉时期。敞口,束颈,深弧腹,平底,腹部附有对称铺首,鉴在古代是盛水之后当镜子照面。甲骨文的鉴字,就是个会意字,一个人侧立于一容器旁,意思从容器中的水,映照自己的形象。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人们开始用青铜铸造“鉴”,就加了一个“金”旁,现在简化为鉴。鉴始于商周,盛行于春秋战国,汉代少见,之后被青铜镜取代。

西汉流金虎形席镇:

高3.6、底径5.6厘米。通体鎏金,虎呈伏卧状,张口,前爪伸出交于前胸,后爪弯曲相连,尾从腿下绕于身上,造形逼真,生动。古代人贯于席地而坐,多在地上铺陈竹席,用席镇压住竹席的四角,防止竹席翻卷。

西汉铜熊饰:

高7.2厘米。平底,长嘴,张口,双目突起,一爪上举,一爪收放,一腿曲跪,造形奇特,为装饰件。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