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楚 风 汉 韵 之 二 十

发布时间:2015-04-29 来源:
   分享到:
    

楚 风 汉 韵 之 二 十

秦灭楚后,统一了中国,对楚文化进行了大肆摧残,引起楚人的不满,他们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由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文化最终融入了大汉文化之中。

大汉名城

秦军攻占了楚国鄢郢之后,结束了楚皇城古城址作为楚国陪都的历史,代之而起的是秦在此设鄢县,隶属南郡,另还在今宜城与钟祥交界地段设鄀县,在今宜城与襄城区交界地设邔县。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改鄢县名为宜城县名,县治仍设楚皇城内,至东汉设襄阳郡。郡治初设宜城,后迁襄阳。宜城、邔县隶属襄阳郡,鄀县隶属南郡。

秦至西汉时期,随着国家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强化,区域文化空前融合。然而,宜城地区因长期作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副中心,楚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其遗风仍习习拂面而来。与此同时,秦汉文化在这里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曾一度呈现出楚文化和秦汉文化共存的景象。而此种景象则不见于其它楚国故地。西汉末至东汉时期,宜城地区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代之而起的是地主庄园经济文化日臻成熟。

【至楚文化遗风说明牌前】

战国晚期,秦国占领地宜城地区之后,这里的楚文化并没有因楚国势力的消退而消失,相反它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主要表现在墓葬的形制仍以土坑竖穴木橔墓为主,在随葬品方面,无论是铜器,还是陶器,无论是器物的组合,还是器物的形制,仍保持着当地战国晚期的“楚式”面貌,诸如鼎、壶、盘、匜等。而此时秦文化的蒜头壶、鍪等器物也同时伴出。以致于到了西汉前期,带有楚文化特征的器物还与汉文化的钫、洗、盆、鋗等器物同出。这种楚文化与秦文化、汉文化相伴相生的现象,也从考古学上证明了汉承秦制,秦承楚制。

这三件器物的时代为秦代,组合为鼎、壶、匜,是典型的“楚式”组合,再看这件铁蹄足鼎,鼎腿呈细高蹄足,与典型的“楚式”鼎的腿无二样,只是铜腿换成了铁腿。至于铜壶和匜的形体也带有浓郁的楚文化风格。

这一件铜鍪【指向铜鍪】的时代也是秦代,敞口,折沿,束颈,鼓腹,圜底,肩部一侧附一环形耳。它是战国中晚期秦国人使用的一见炊器;多与兵器同出,很可能是秦国士兵的行军锅,大家注意看一下,它的外壁上还残留有烟垢。这三件是西汉早期的铜鼎,他们的形状和“楚式”鼎就不一样了,形体扁小,矮蹄足具有明显的关中“秦氏”的风格。其中这一件鼎的器盖的边沿上刻有铭文多个,现在能看清楚的是“斗九”二字。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