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记者李勤通讯员王艳红 张念报道:在宜城,有一群特殊的“妈妈”——她们与孩子并无血缘,却用日复一日的牵挂与行动,填补亲情空白,点亮童年希望。

“爱心妈妈”张怡看望留守困境儿童
“曾妈妈,元旦一定要来看我,我想和你玩!”
“小萱乖,要听奶奶的话,下次给你带最爱的粉色美人鱼贴纸!”
11月16日,深秋的暖阳洒在宜城市孔湾镇王埫村四组的一座农家小院里,6岁的小萱拉着曾雪辉的手,依依不舍地道别。这是曾雪辉3年多来第28次看望小萱,这份跨越血缘的牵挂,早已让她成为孩子心中最亲近的“曾妈妈”。
故事始于2022年5月,时任孔湾镇妇联执委的曾雪辉在一次进村走访时,发现3岁的小萱总是躲在大人身后,眼神里流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怯懦。3天后,她带着点心和文具再次来到小萱家,才了解到孩子的特殊境遇:父亲因意外失去右上臂,母亲存在听力与语言障碍,夫妻二人长期在广东务工;家里全靠年迈的爷爷种地、打零工维持,还有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哥哥。
“这孩子既聪明又乖巧,咱们一起给她一个快乐的童年。”曾雪辉的承诺,让奶奶冯才秀热泪盈眶。
从此,曾雪辉成了这个小院的常客。她主动添加小萱母亲的微信,定期分享孩子的成长点滴。自费为孩子购置衣物、零食和学习用品,每次见面都耐心陪她聊天、游戏。如今的小萱,早已褪去从前的羞涩,每次分别时,都会主动和“曾妈妈”约定下一次见面的时间。
在40公里外的王集镇联合村,另一幅温暖画面正在上演。
“张阿姨,我期中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刚接过“宜”童向阳“爱心妈妈”团送来的新衣服,宜城一中高一学生小豪便迫不及待地报喜。一旁读三年级的小煜弟弟,捧着英语书流利地背诵单词,眼神里满是自信:“这些我全都能背下来。”
这份自信,来源于“爱心妈妈”们两年多来的悉心呵护。2023年4月,“宜”童向阳“爱心妈妈”团发起人张怡在走访中了解到,兄弟俩的父亲于4年前因意外去世,奶奶因糖尿病并发症失明失聪,全家仅靠母亲李红燕和爷爷务农的收入维持生计。
“看到小豪满墙的奖状,我就下定决心要帮他们。”张怡带领团队定期上门,送来学习和生活用品,密切关注兄弟俩的学业;得知小豪中考取得好成绩,她第一时间送上祝贺;今年国庆期间,还特意带小煜和其他孩子去襄阳华侨城游玩,圆了孩子的心愿。“多亏了你们,孩子越来越开朗了!”李红燕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襄阳市唯一保留妇儿工委职能的县级区域,近年来,宜城市整合各方资源,累计招募500余名“爱心妈妈”,组建“宜”童向阳、真心妈妈、智慧妈妈等50余个“爱心妈妈”团,与300余名留守和困境儿童建立长期结对关系。她们不仅送去物资帮助,更给予情感支持、学业辅导和心理陪伴,真正做到“让爱回归”。
涓滴爱心,汇聚成河。这份跨越血缘的母爱,不仅悄然改变着孩子们的成长轨迹,也为这座城市筑起一座温暖的文明丰碑。
“孩子的成长不能等待,我们的关爱必须抵达。”宜城市妇联主席周烨表示,未来宜城将继续聚焦孩子的实际成长需求,将温暖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让所有孩子都能拥有可以依靠的“妈妈”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编辑:李梦竹 编审:余倩)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