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周波 谢子恒 通讯员朱忠仁 王建锋报道:双节同庆之际,宜城市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开启与外部世界高效连接的新篇章。高铁不仅缩短了空间距离,更成为一条连接乡情、汇聚人才、激活发展的“快车道”。众多在外优秀人才、企业家和学子首次搭乘高铁回宜城,亲身体验家乡发展的强劲脉动,纷纷表达内心的振奋与期待。
宜城籍大学生 王泉斐
刚刚走出高铁站的武汉大学卫星导航专业在读博士王泉斐难掩兴奋:“太快了,聊会儿天的功夫就到家了!过去回家路途耗时、转车周折,现在感觉家乡和武汉仿佛同城,让回家变成了一种享受。”他表示,高铁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提升了在外学子对家乡发展的信心。“亲眼见证家乡迈入高铁时代,我深切感受到宜城发展的强劲脉搏与未来潜力。交通格局的跃升,必将带动人才、技术与资源的加速汇聚。作为一名在读博士生,我也更加期待未来能用自己所学,参与并见证家乡在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新突破。”王泉斐说。
宜城籍大学生 王政淳
“以往每次回家,中途转车确实不太方便。”宜城籍大学生、城市推介官王政淳坦言,“如今高铁实现直达,最快只要两小时零六分,大大拉近家乡与武汉的距离。作为一名城市推介官,交通的便捷让我推介宜城时更有底气、也更感自豪。这次返回家乡,我还特意邀请同学们前来游览宋玉辞赋园、参加高康美食节,品尝地道宜城美食。大家凭高铁票还可以享受襄阳市多个景区的门票优惠——这些都让宜城在年轻人心中更具吸引力,也让我更有动力讲好家乡故事,传播宜城声音。”
宜城籍企业家 吴少勇
“高铁让‘常回家看看’成为现实。”深圳市宝能集团有限公司华中大区助理总裁、总经理吴少勇感慨道,“由于工作原因,我常年在武汉、长沙、南昌三地奔波,这次从武汉回来,两个小时直接到家门口,我可以更灵活地安排时间回家探亲,不再局限于逢年过节。飞驰的高铁,缩短的是路途,拉长的是我们的盼头,未来家乡的发展必定更加风驰电掣!”
宜城籍企业家 张 建
武汉市宜城商会会长,湖北新天禹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北坤泰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从经济视角分享了高铁带来的机遇。“宜城至武汉高铁的开通,为宜城经济装上‘高铁引擎’。交通的便利极大提升宜城的区域优势,让招商引资如虎添翼。未来,我们武汉市宜城商会将发挥好定位武汉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更便捷地组织商会会员、外地客商来宜考察、洽谈合作。我对宜城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这片热土正随着高铁飞驰,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张建表示。
返乡创业青年人才 刘志恒
对于返乡创业青年人才刘志恒来说,高铁的开通更加坚定他回乡发展的信心。“我是2024年回到宜城,在人才超市创业孵化园创办了黄马褂智慧家政。高铁的开通,不仅让我亲眼见证了家乡面貌的焕然一新,也加速了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的汇聚,必将为宜城智慧化、数字化产业发展插上腾飞之翼。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创企业来说,家乡不仅有深厚的感情纽带,更有优厚的政策支持、越来越浓的营商氛围和高铁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现在正是我们返乡创业、建设家乡的最好时机。”刘志恒说。
湖北共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宜城基地总监 任 薇
湖北共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宜城基地总监任薇欣喜地说:“对我们来说,吸引和留住科研人才是头等大事。我们公司一直以来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以往为了招揽紧缺科研人才,我们在武汉光谷设立研究院。现在襄荆高铁一开通,从光谷到宜城总部,2小时轻松往返,科研人员前脚在实验室,后脚就能到生产基地,让我们能把武汉的研发成果高效对接宜城的产业化平台,再加上宜城市‘1+3’人才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招才引智的底气越来越足,对在宜城的发展也更有信心!”
“我们的工作核心是推动产业与人才同频共振。”宜城市委组织部人才办负责人赵静表示,今年来,宜城市紧紧围绕煤磷化工、临港经济等产业布局谋划人才布局,集成用好襄阳市“突破性引进产业领军人才”“校企双聘”“政聘企用”和宜城市“1+3”等人才政策,赴武汉、西安等地举办专场招聘会,为企业引进127名硕博人才和15个高校院所人才团队,直接参与企业核心技术攻关,为骨干企业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今后,人才办将充分把握汉襄宜“1小时高铁圈”带来的新机遇,精准对接湖北联投、鄂晋襄、润峰等重点项目落地研发、技改提能需求,全力做好紧缺人才的外引内培,通过“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为“两资三能”工程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据悉,襄荆高铁北起襄阳市,途经宜城市,南抵荆门市,正线全长116.23公里。这条纵贯湖北腹地、串联八市州的交通干线,其意义远不止物理连接,更构筑了一条驱动区域发展的“人才引育新动脉”,使得高端智力资源得以在省会与沿线城市间双向奔涌,由过去单向的“人才溢出”向双向共赢的“智力循环”转变,荆楚才俊还乡兴业之路变得更加顺畅,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塑,更牵引着关键技术、前沿理念与优质资本向沿线地区加速汇聚。宜城正从昔日的“路过站”转型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最核心、最活跃的能动性。
(编辑:闻俊 编审:陈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