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新闻 > 宜城新闻

宜城市:党群服务中心“七十二变” 精准服务暖民心

发布时间:2025-08-29 来源:楚都宜城网
   分享到:
本网讯记者邬玲玲 通讯员张文强 张岩报道: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关键在落实,成效看基层。宜城市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升级、服务提质,聚焦群众身边事,做实惠民大文章。午休、寄递、托管……一桩桩民生“小事”背后,是基层党组织转变作风、践行“四下基层”的生动实践。
8月27日中午,气温逼近40℃。在宜城市郑集镇余营村,来自河南邓州的农机手刘玉荣夫妻俩停好收割机,便径直走进旁边的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休息室。“我们来这10多天了,在这儿割玉米。村里提供吃住,还有空调,照顾得特别周到。”刘玉荣高兴地说。
农机手准备在余营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休息室休息
郑集镇是农业大镇,从5月中下旬开始,陆续有来自多个省份的多名农机手前来收割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宜城市推动党员干部大力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摸清找准群众关心的痛点难点问题,将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把学习教育成果真正送到群众心坎上。
“今年5月,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午休难’是农机手们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问题。他们说就想找个睡午觉的地方,有空调、有床铺就行,别的无所谓。”郑集镇组织委员王云峰回忆道。
农机手口中的“小事”,成了郑集镇党委眼里的“大事”。经多次调研,该镇最终选定余营村、郭海村等党群服务中心作为试点,腾出房间改造成食堂和休息室,配备空调、床铺、躺椅,免费向农机手开放。
余营村党群服务中心农机手食堂
“每年6月进入小麦收割季,这间休息室几乎天天满员。现在收玉米,每天也有五六人来吃饭休息。他们吃好住好,活干得更好,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村民。”郑集镇余营村村干部李江龙说。
小切口撬动大变化。宜城市顺势推广这一做法,推动近200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延伸服务链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南营街道王家湾村盛产果蔬、红薯等农产品,但销售物流渠道不畅。村党支部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引进多家快递公司,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初一公里”。
王家湾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
“以前我们需要把农产品拉到快递中转中心,现在村里有了物流综合服务点,快递直接上门,更加方便和快捷了,节约了我们的时间和成本。”南营街道王家湾村红薯种植大户罗德宽边发快递边说。
快递车上门收货
王集镇襄江村聚焦留守儿童假期看护难题,在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开办公益托管班,招募志愿者提供陪护、课程辅导和兴趣活动,让30多个孩子有了“快乐驿站”,家长放心打工、农忙。
“我就是这个村的大学生,我们这里设置了许多有趣的课程,比如美术课、音乐课,还会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让孩子们这个暑假过的更有意义。”襄江村爱心托管班志愿者庞何然说。
襄江村党群服务中心暑假爱心托管班
老百姓的痛点,就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着力点。从解决午休难题,到畅通快递服务,再到开展儿童托管,宜城市各级党组织一体推进“学查改”,建立群众意见收集处理反馈闭环机制,收集办好420余件民生实事,将“需求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党群服务中心是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是凝聚党心、民心的主阵地。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宜城市坚持开门办教育,聚焦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公共设施、服务空间、活动阵地等资源,不断满足群众红色教育、服务代办、物流接收、孩童托管、日间照料、文体活动等现实需求,把群众的需求清单变成幸福账单,把群众的满意指数作为价值追求,真正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党员群众‘生产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的幸福家园,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新作风、新气象、新变化。”宜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蒙瑾说。
(编辑:闻俊  编审:余倩)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4212020003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17420044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