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李鹏程 韩凯玲报道:方言识别一直是各大语音识别系统中的一处短板,作为地方风土人文缩影的方言也给法院庭审和笔录工作增加了难度。近日,湖北首个庭审语音方言识别系统花落宜城法院,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宜城市辖11个镇(街道),方言有四五种之多,可以说是“十里不同音”。面对当事人又快又急的方言,尽管书记员全神贯注,记录过程往往也是手忙脚乱,疲于应对,即使有AI加持的庭审语音识别系统也“不堪大用”。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语音识别系统准确识别出方言,发挥出更多效用呢?宜城法院深化数字法院赋能,自有妙计!
打“嘴”仗,20多个书记员齐上阵
为了让“智慧法院”的庭审语音识别系统准确识别出宜城方言,宜城法院自今年8月以来,联合北京华宇及湖北小点公司对语音系统进行专项升级,集合宜城本地的20多个书记员的不同口音,对总时长200小时的庭审方言语音进行统一识别和标注,“客气包”=膝盖,“疙夹窝”=腋窝,“上富”=上诉,“错儿的”=昨天……庭审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需要书记员们认真识别比对,统一翻译,才能保证方言识别达到应有的准确率。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200小时的音频已训练完成150小时,新系统在12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
测效果,方言识别率达97.3%
“现在开庭。”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在宜城市人民法院三号审判庭开庭审理。审判庭内,当事人操着方言各执一词,显示屏上却能准确地同步记录着法官和诉讼参与人说的每句话。晦涩难懂的方言被转化为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表述,书记员只需对庭审记录界面进行辅助记录,便可确保庭审记录准确无误。
经过12次庭审实战,新的语音识别系统转化准确率达到97.3%以上,已经具备实用价值,庭审记录效果得到飞跃式提升,不论是当事人运用宜城哪种方言,语音录入系统都可轻松应对。
多场景,便携识别让审执更高效
在审判实践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在庭外接触当事人时,没有条件做笔录,或者有条件当事人不配合做笔录,以至于法院干警路跑了,话说了,事做了,但办案缺记录,卷宗缺资料,问责缺依据。随着方言语音录入系统的训练成熟,法院干警可以随时在移动端使用,能便捷记录审执活动,当场电子签名,即时将现场笔录同步回传至法院系统内,后续只需要对文字内容稍加处理,便可还原勘验、询问、通话、调解、执行等各种场景下的现场语音及文字记录,保障办案“留证留痕”,促进司法公开公正。
据了解,宜城法院是湖北省首家升级使用庭审方言语音识别系统的法院,该系统不仅支持普通话输入,而且可以精准识别当地方言,让书记员从繁重的文字输入压力中解放出来。它的成功使用将进一步提高审执效率,也标志着宜城法院开启了智能语音识别新时代。
(编辑:李梦竹 编审:陈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