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一次难忘的招聘

发布时间:2024-09-14 来源:荆楚网
   分享到:
 何志汉
我是1985年调入宜城市文化系统的,开始在文化馆任创作辅导干部,主编《宜城文艺》,1987年又调进文艺创作室(原名“戏剧工作室”),从事编剧工作。随着对文化系统状况的了解,一个显著的问题令我焦虑:就是太缺业务人才!随着老一辈文艺人才的离任或离世,人才断档问题更是日益突出,以至于搞个什么大点儿的活动,上个什么剧节目,都要向外请人。由此,我便在各种场合呼吁引进人才。自己担任了17年文艺创作室主任、28年宜城政协委员和常委、多年的县长智囊团成员和县政府特邀监察员等,我更是利用这些身份,提了不少有关人才问题的提案或建议。引进人才一个重要关口,是得解决人员编制问题,我反复向编委反映文化人才缺乏的现状,请求关照。心诚所至,金石为开,编委也终于有了支持的表态。
于是,就在2002年,文化系统一次人才招聘工作,正式启动了。
招聘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步,由文化局领导商定招聘方案;
第二步,起草好招聘简章和宣传广告,说明需要引进人才的范围和待遇等;
第三步,由我和一名副局长外出,到有关招聘会上招人,主要进军目标是襄樊学院(后改名为湖北文理学院)。我们在这里和其他用人单位一样,接连几天挂牌设位,接待本校和周边外校的应聘者;
第四步,是邀请襄樊市文化系统几位资深专家到宜城担任评委,出好试题(试题是由襄樊的董治平、李永光二位老师和我出就);
第五步,是通知招聘会上的几十个报名应聘者,到宜城参加测试,先笔试后面试,相继进行。简化程序,只试这一次,可谓一试定终身。
当时的就业环境并不理想,因为国家处于加入WTO初期的调整阶段,社会劳动力供量增多,而新增加的就业岗位减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失业风险增加。至于像襄樊学院这样的二类大学,就业的形势就更不乐观,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为过,何况还是进更难进的行政事业单位。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来宜城应试的二三十名应届学子,都是一种亢奋和勉力的状态,“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相信这是他们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笔试、面试、阅卷、打分、排名次,这些过程都走完后,最后便是召开评定会了。这可是一次事关人物命运前途的会议!会议地点设在宜城剧团二楼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与会人员有部分评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副局长、艺术科长、人事科长、财务负责人、编委办干部等等,把不大的房间坐得满满荡荡。评定当然是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主要依据打分的名次来一个个审核通过。由于几次外出招聘都有我参加,并且和每一个应聘的大学生都有较充分的交谈了解,所以,审核到谁,我都可以作进一步的补充介绍。
经过反复审核,评定结果出来了,拟录用的名单如下——
第一名:曲胜,女生,其答题成绩不错,面试尤佳。她在学校就是文艺活动骨干,扮演过《雷雨》里繁漪等角色。评委们叫她表演,她当场就落落大方地演了一段,大家的印象很好,认为她可以往主持人和表导演方面发展。
第二名:黎明,男生,答题成绩好,面试效果也好。此生在学校就是文学社团的负责人,曾代表学校采访过陈忠实等文学名家,酷爱创作,博览群书,有超出常人的文学禀赋。适合安排到创作单位。
第三名:丁学涛,男生,笔试面试成绩都在前面。人斯斯文文,像个小学究,宣传文化上的几个领导对他印象都很好,认为这种人文字功夫可以,性格沉稳,搞业务应能坐得住,适合搞案头工作,并且家在宜城,以后不会轻易跳槽。
第四名:陈伟,男生,除笔试、面试成绩好外,还有艺术特长是绘画,文化馆正缺美术人才。
若依文化上的缺人现状,招进十个八个是都需要的,可是编委的编制又十分有限,所以议定录用四人后,就没有再议了,然后就宣布散会。就在与会人员都相继走出了门,迟疑地落在后面的我,还有话想说,就喊了一声“请大家莫慌走,我还有个建议!”我这一喊,大家都止了步,催我快说。于是,我就说了:“还有一个人,镇艳蓉,请大家考虑。她虽然笔试和面试成绩不在前面,可是她有一个独特的优势,能否破格把她录取?”我这一说,人们又都返了回来,听我介绍。我的介绍就是:镇艳蓉这个人,虽然笔试成绩一般,她这人性格有些内向,面试时也缺少发挥,可是她的笔试试卷里,有一道题别人都用散文答的,而她却是用韵文答的,并且押韵还押的相当好。我们文艺创作室,主要任务是创作剧本和曲艺等舞台艺术作品,而要胜任这些工作,押韵就是基本功之一。如果把镇艳蓉招进来,先从学写曲艺开始,然后学写剧本,她可能就比别人进步快。——我这一说,大家便都同意破格录取她。于是,这次评定的结果,便决定录用五人。
事后我想,这次评定会最后我那一喊,有点儿类似于古装戏里的“刀下留人”。指标限制就是“刀”啊,当时的情况是四名以后都要砍掉,而镇艳蓉的总成绩排在十名以后,是必砍无疑了。以后的事实证明,我这个“刀下留人”,便为文化上留下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以上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人事沧桑,隔年不同,二十多年,该有多少变化!我是从2003年(即招聘会的第二年)54岁时,服从安排从文艺创作室退职的。现在把受聘人员的情况简述一下:当初为宜城引进的五个大学生,现在只有丁学涛还留在宜城,并且表现优异,他先被安排在文化馆,以后又被编委抽用,现已提拔为宜城市编委办副主任。其余四人,均是“楚才晋用”了,去在外地发展。当初分配在文化局的曲胜,在宜城辗转几个单位后,调入了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当初分配在文化馆的陈伟,凭着他的绘画专长,去了南方大城市闯荡。分配在我们文艺创作室的黎明,于2004年去了大上海和南京,出了几本畅销书,成了某知名刊物的专栏作家和儿童科普文学创作的翘楚,还荣获国家级奖励。并且善于在当今最活跃的媒体——网络世界遨游,从事网络写作,还成了“星级人物”。同样分配在文艺创作室的镇艳蓉,果然工作不久,就在国刊《曲艺》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曲艺作品,以后又写出了几个大戏,前几年已调入襄阳,现在已经是襄阳市艺术研究所创作室主任和襄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被评为全国文旅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屈原文艺奖、中国豫剧节剧目奖、田汉剧本奖等奖项。如果当初没有“刀下留人”,可能这些成绩都不属于她。想到这些,我当然很欣慰,自己不才,能为国家选拔人才,也是一件幸事。孟子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至乐之一,鄙人能不乐乎!
(2024年8月26日稿)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