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方策县令再修宋玉墓

发布时间:2017-01-23 来源:
   分享到:
    

乙亥二月,方策调到宜城县任县令,当晚,便命师爷将志书搬来,想看看宜城的名人古迹。

“大人要看哪方面的内容呢?”师爷手捧志书问道。

方县令回答说:“古时候太史公曾经说可以通过一个地方的诗作来看那里的民风。但是楚国却没有诗作。韩愈说过‘楚是个大国,它的文学作品当以屈原为代表。’太史公也说过:‘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学屈原而从容词令,并且而以赋作传于后世。’可以说,楚国的辞赋,除了屈原和宋玉,还有谁能作得出呢?”

师爷点点头道:“大人说的是。”

方策说道:“我出生在闽南,在我们家乡也有三才子、十才子的说法。在家的时候我很敬仰乡先生,他告诉我们,吟词作赋要学习屈原和宋玉,因为只有屈宋才是骚赋之祖。”   

翻开志书,方策发现书上记载:“城南三里有宋玉宅,宅后没隔几步,便是宋玉墓冢,冢与宅毗连。”合上书,方策想到:“以前在《渚宫故事》上看到,说宋玉宅在江陵,看来是谬言了。”

过了几天,方策走出县衙,去拜访宋玉墓宅。走到那里一看,随着星移物换,住宅已经不见踪影,只有墓冢封土孤零零的堆在道旁,而且周围长满了荒蒿野草。

方策想起了《宜城志》上记载着:明正德年间,县令朱崇学为宋玉墓冢立了块石碑,石碑上镌刻着“楚大夫宋玉之墓”,说明这不是其他墓冢。《志》上还记载着:“在明朝嘉靖年间,抚治路迎重修宋玉墓冢,并专门设置了一家守冢的人家。”到现在人已经不在了。

方策细细观看,发现当初路迎所建的三间祠堂地基还在,荒草中隐隐约约还可以看见剩下的两个石墩,断墙破瓦都没有了。往四周看看,不知什么原因墓冢周围积水边的土地已经没有人耕种了,放牛的人在那里慢慢行走,口中咿咿嘤嘤叫个不停。方策低下头,在那里踌躇良久不忍离去。

当年腊月,方策主持捐资,聚集工匠重修宋玉墓宅。

住宅庭中的道路用瓦片铺就,加高了封土,四周砌上了围墙,墙几乎与墓冢一般高,周长七十五丈有余,墙内栽植了本地树种若干棵。亲自撰写了《修楚大夫宋玉墓垣碑》,镌刻在墓室之上。

同时,方策拨出良田若干亩,又安排了一家守墓的人家,命名为“宋田”。他对守墓人说道:“从今以后,县府免除你的国课,你要禁止村里的人在上面放牧,也要禁止人们去上面砍柴;庭院要常常打扫,墓宅要时时看护,这是贤人的家业啊!”

自此之后,方策经常早晚就会到此地走一走,他常常对守墓人说道:“宋玉大夫生时的住宅在宜城,死后的墓冢也在宜城,说明他始终都是宜城人啊!”

 

         (余建东、何全国《宋玉游历地传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4212020003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17420044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