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专题 >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宜城市公安局鄢城派出所:旗帜引领转作风 四联并举护民生

发布时间:2025-07-28 来源:楚都宜城网
   分享到:
本网讯通讯员宜宣报道:今年以来,鄢城派出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加强队伍作风建设,以做强做实社区警务为牵引,走好群众路线,整合社会力量,凝聚多方智慧,全力守护民生。实现了“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善治新局面。
联员联智,聚力成势,扛牢红色之旗。实现社区民警专职化后,派出所14名民警分别沉入社区(村),将组织堡垒建在片区,连在社区,团结力量,汇聚起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一是党支部+社区,建立红色联盟。14名社区民警全部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开展派出所党支部与社区党组织联创联建,逐步将医院、企业、物业以及其他单位党团组织引入社会治理团队,建立了拥有73个党团组织的“石榴党建联盟”,发展了石油小区、医疗公司小区等5个红色物业,凝聚团结起各方力量。二是党小组+片区,组建作战单元。将三到四个相邻社区划为一个片区,每个片区成立党小组,“片长”任党小组组长,统筹片区内的社区工作,形成既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又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的最小作战单元。在2024年“一标三实”会战工作中,全市数据采集试点的汉江路社区,在党小组社区干部、网格员、民辅警的全力支援下,仅用三天,率先完成全量数据采集。三是党员+防区,凝结共治力量。坚持“社区是我家、平安靠大家”群治思维,深入社区开展心理咨询会、百姓议事会、读书分享会等特色活动,热心帮助群众解决身边的小困难、小隐患、小诉求。组建警民微信群36个,参与群众达2000余人。成立5支矛盾纠纷调解队,将社区干部、学校教师、德高望众的老党员、行业负责人吸纳为人民调解员。牵头组建平安义警队、护校队13支,建立快递小哥骑士团4支,进一步壮大群防群治力量。
联调联处,源头疏浚,守牢稳定之门。经过多年实践,派出所摸索出了“社区自调、四方联调、多元化解”的矛盾调处机制。一是阵地前移“解疙瘩”。在小区建立“说事室”,邀请熟悉情况、威信高的退休党员干部加入“说事团”,设置居民意见箱,推行“调解员坐班+上门问访”工作机制,在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实现邻里矛盾、夫妻纠纷等小区内部问题在家门口解决。二是四方联动“除心结”。对涉低保、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涉众利益诉求等非警务诉求,派出所及时将信息推送至街道办,社区民警与社区工作人员、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同步到场,共同协商处置,形成了“警情派单、办事处吹哨、民警到场、职能部门报到”的“共商共调”机制,通过政策渠道和人文关怀,最大限度解决群众困难和诉求。三是多元共振“化纷争”。根据社区民警和矛盾纠纷调解团成员的特长,细化成立“家庭、邻里、房产物业、人身损害、合同借贷”等若干专业化解团队,分级、分类、分流推送化解,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真正做到“群众愿意来、部门愿意用、效果都满意”。有效破解矛盾纠纷反复流转,小事拖成大事的隐患。
联防联治,立体施策,筑牢平安之基。针对辖区“城中村”多,房屋密集、人员流动性大、安防措施相对落后,防范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以“零发案小区”创建为抓手,推进人防、技防、宣防融合,专业力量与群众力量配合,全力打通平安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一是人防为基“下苦力”。整合派出所、社区、志愿者为主的三支力量,以“宝荣志愿服务队”、“汉江路义警队”、“外卖小哥骑士队”等17支队伍为依托,打造“准专业化”群防群治团队,常年协助开展辖区巡防、汉江滩头守护、校园守护等工作,用“大脚板”丈量“平安路”。该工作法多次被人民公安报、湖北卫视等央省级媒体报道。二是技防赋能“增效力”。推动“雪亮工程”向小巷延伸,在重点部位加装监控探头22路,发动群众安装天翼看家9000余个,辖区监控增加35%,形成“鼠标站岗、精准防控”“视频+地巡”遥相呼应的防控格局。实现警情数、刑事、治安、诈骗、盗窃发案数下降和破案率、查处率、群众安全感满意提升的“五降三升”目标。三是宣防入心“强定力”。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矩阵宣传优势,线下利用商超、小区、公园、学校户外LED显示屏、智慧宣传栏等阵地,滚动播放公共安全小常识,线上依托小区微信群,警民互动群等平台发布警情,进行法律、安全知识普及,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实现了可防案件“零发案”、重点人员“零失控”、安全事故“零发生”的工作目标。
联心联情,纾困解忧,树牢民本之心。民警多走一步,群众就少跑一趟,鄢城派出所坚持用心服务每一位群众,把工作真正做到点子上、干到群众心坎里。一是化身“贴心的暖宝宝”,从群众“关心事”帮起。郾子台社区有4所中小学,10000多名学生。守护未成年人成长,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一直是家长和学校的头等大事。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民警王宝荣发挥专业优势,打造“宝荣工作室”,联合司法、民政、学校及社区志愿力量,构建“警、校、家、社”四维心理服务联动平台,先后对26名问题少年建立帮教台账,开展未成年人帮扶,助力25位少年重回校园,其中4名学生考入重点高中,为未成年健康成长撑起“心灵保护伞”。二是建立“行走的防护墙”,从社会“揪心事”办起。鄢城辖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所。近年来,网上不断流传的校门口撞人事件一直是社会的痛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针对辖区学校密集的现实情况,鄢城派出所一方面狠抓防冲撞等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创新“警民护学”模式,组建支义务护校队,有效防范学校开门时间短、学生上下学时段扎堆聚集、校门口交通状况复杂等风险隐患,为学生上下学撑起交通“平安伞”,扎紧校园安全“口袋”,构筑了“校园安全屏障”。三是打造“移动的户籍室”,从便民“暖心事”做起。以“小事不出门,服务零距离”为标尺,打造户籍窗口“暖心服务圈”,推出“一次办”“预约办”“延时办”“送证上门”20余项便民举。构建“绿色通道+上门服务”双轨机制,为群众开通“无违法犯罪证明”专属通道,精简办事流程。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主动上门办理身份证58张,节省群众往返费用约3.4万元。延伸服务触角,在宋玉社区投放“自助办理机”,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营业执照、户籍办理等服务,让“服务不缺位”从口号变为群众触手可及的温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4212020003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17420044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