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新闻 > 基层动态

流水镇:传承百年花鼓戏 点亮乡村新光景

发布时间:2025-02-07 来源:楚都宜城网
   分享到:
本网讯记者谢子恒 李勤通讯员郑世杰 肖银桥报道:“上有天堂神仙境,下有流水孔畈村,美化农村添新景,鸟披霞光报好音……”正月初八上午,流水镇孔畈村花鼓戏开演,村民齐聚在村里的花鼓戏小舞台前,台上戏韵悠扬,台下满是欢笑,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
花鼓戏吸引了众多村民观看
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响起,花鼓戏正式开演。台上演员们扮相俊美,唱腔婉转,一招一式尽显深厚功底,戏韵在空气中悠悠回荡;台下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与热烈掌声,现场气氛热烈。
据了解,活动现场演员们歌唱的《天女下凡观孔畈》《流水面貌更加新》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唱词都是由孔畈村花鼓戏编曲人孔令友精心创作而成,他扎根乡土,将孔畈村的新貌、村民的生活点滴融入唱词之中,用质朴的语言和灵动的韵律,讲述着家乡的故事。
花鼓戏《流水面貌更加新》
“花鼓戏在孔畈村已经流传了200多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村里唱花鼓戏的人数也从开始的50多人慢慢减少成15人。为了不让这门艺术断了根,我想着把村里的变化写进唱词里,让大家更有共鸣。”孔令友说。
孔畈村许多村民听过花鼓戏后觉得非常有意思,便自发加入进来,边听、边学、边唱,如今村里有25名村民已经熟练掌握了花鼓戏的基本唱腔和表演技巧。
村民刘幺秀就是传承花鼓戏的新生力量之一,她已经学习了5年花鼓戏,从最初只能跟着哼唱几句简单的曲调,到如今能独立完成多个经典唱段的表演,这期间付出了许多努力。
“学花鼓戏可不容易,但我心里头是真喜欢。一开始学,那唱腔、身段,把我难住了,可每次看到孔老师对花鼓戏的那份执着,我就告诉自己,一定得坚持。”刘幺秀说。
现在的刘幺秀不仅自己痴迷于花鼓戏,还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向村里的孩子们讲述花鼓戏的历史和魅力,手把手教她们一些简单的动作和唱腔。在这次正月初八的演出中,刘幺秀带着一名6岁的小朋友谌欣研登上了舞台,她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
“以前我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好玩的戏,跟着村里的大人们学花鼓戏后,我可开心啦!那些漂亮的戏服、有趣的动作,还有好听的唱腔,都让我着迷。”谌欣研说:“今天我表演的节目是《中华小戏迷》,在台上表演的时候我紧张又激动,以后我还要学更多,把花鼓戏传承下去。”
近年来,流水镇高度重视文化振兴,不仅为孔畈村打造了绝佳的文化活动阵地——花鼓戏小舞台,还出资为花鼓戏演员们新购置精美戏服和乐器。
有了专业的舞台和设备,村民们学习花鼓戏的热情愈发高涨,从最初的几人排练,到如今每逢演出,台前座无虚席。在流水镇的大力支持下,花鼓戏在孔畈村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
“以前,大家想唱想演却缺场地、少道具,现在不仅有了专业舞台和崭新装备,市文旅局也邀请了市剧团的专业老师来给村里的戏班子成员指导唱腔和动作。随着技艺的提升,大家对花鼓戏传承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孔畈村党支部书记冯大伟说。
冯大伟告诉记者,自从村民们爱上花鼓戏后,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农闲时,大家不是聚在一起打牌闲聊,就是各自在家看电视、玩手机。现在,村民们一有空就聚在花鼓戏小舞台旁,切磋技艺、交流心得,邻里关系愈发融洽。曾经性格内向的村民李安明,通过参与花鼓戏表演,变得开朗自信,还主动承担起组织排练的工作。
“平常她们在上边唱戏,我们就在下边敲锣打鼓,那热闹的氛围一下子就起来了。每次锣鼓声一响,我心里就特别激动,感觉自己也为这传承了两百多年的花鼓戏出了份力。”李安明说:“通过这一敲一打,我和乡亲们的心更近了,对花鼓戏的感情也更深了。以后我还打算多琢磨琢磨锣鼓的节奏,让它和唱腔配合得更完美,让这花鼓戏的名声传得更远,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村的文化宝藏。”
“接下来,我们打算以花鼓戏为特色,举办更多文化活动,吸引游客,让咱孔畈村因为这古老的艺术,既富了精神,又能走上文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冯大伟说。
(编辑:李梦竹 编审:陈澄)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