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孔子与宜城的“亲密接触”

发布时间:2020-06-21 来源:
   分享到:
    

老莱子像(资料图片)

宜城莱公山附近美景(资料图片)

孔子像(资料图片) 点击图像浏览高清图

春秋战国时期,宜城曾是楚国的都城,被称为“鄢郢”。

作为楚国的都城,鄢郢八方辐辏、人文荟萃,自然留下了不少名流的足迹。

本期《深读》,特邀请我市作家、国家二级编剧何志汉先生解读孔子与宜城的那些事儿。

记者:孔子是山东曲阜人,为什么说孔子和襄阳的宜城有过“亲密接触”?

何志汉:孔子不但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大名人,还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而宜城只不过是鄂西北的一个县级市。说孔子与宜城有“亲密接触”,甚至差一点儿就以宜城为家了,是否有些玄乎?

然而,确凿的史实摆在那里,不由得你不信。

记者:我们知道,孔子曾周游列国,他在宜城留下足迹的史实是哪些?

何志汉:史实一,得先从宜城的“身份证”说起。

什么“身份证”?不就是个小县城吗?只不过它过去叫宜城县,现在叫宜城市。是的,宜城的确是个小县城,而且它一两千年以来,就一直是个小县城,可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它却是楚国的都城,当时宜城的名称为“鄢”。《史记·楚世家第十》里说:楚文王元年“始都郢”,当时这个“郢”,就在现在的湖北省宜城市境内,号为“鄢郢”。“始都郢”的那一年,是公元前689年,直到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引水灌鄢,楚都鄢郢,才彻底沦陷。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这个时间段,正是宜城为都之时。

史实二,有地名为证。

孔夫子既然与宜城有“亲密接触”,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那在宜城就应该有痕迹呀!当然有。宜城就有个地名,叫“夫子垭”。这个夫子垭,位于湖北省宜城市雷河镇胡耳村,为该村辖地的黄山和唐家大山之间的山口。

清同治年间的《宜城县志·山川》卷记载:“夫子垭:在县西南四十里,两峰高耸,中垭庳下,路达平原,中为胡耳冲,为县南诸山出口。相传夫子游此,故名。”一县之志,专为一个小地名作注解说明,可见此地的不凡之处。

史实三,还有“大数据”呢!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一段史称“厄于陈蔡”的往事:

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上,楚国便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正要前往拜见,接受聘礼,陈国、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贤人,他所指责讽刺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长久地停留在我们陈国和蔡国之间,大夫们的施政措施、所作所为都不合仲尼的意思。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双方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

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行动,粮食也断绝了。一连七天,跟从的弟子饿病了,站都站不起来。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诗歌、歌唱、弹琴。

陈、蔡两国的官员们,为什么不让孔子被楚聘用呢?目的显而易见。孔子因批评陈、蔡两国官员的弊病而遭忌恨,两国的主政者便不启用他。可是他们也害怕别人启用孔子,他们也知道孔子有才能,别人启用了,对他们就形成威胁。

但是,当时的楚国,比陈、蔡两个小国要强大得多,纵然孔子被围困,用人心切的楚昭王,还是派兵救出了孔子及其弟子一行,并把他们接到了楚国。这又有下面的史实来证明。

史实四,还是引用权威史家司马迁的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又说:“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

上段引文的大意是说,楚昭王派兵将孔子接到楚国后,本想重用孔子,并赐给书社封地七百里,但近臣认为孔子及其诸多弟子皆是经纬之才,这些人才成事了,必将危及楚国,不如趁早不用。昭王便改变了主意,不想用孔子了。

真是无独有偶,楚昭王身边的人,亦和陈、蔡两国的官员差不多,都是忌用人才的。

记者:除了以上史实,您还有哪些证据来证实孔子曾经来过宜城?

何志汉:司马迁《史记·老子传》中载:“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

《庄子·外物》篇载:“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

这几段话说的是孔子曾在楚国见到了他的老师老莱子。他是怎么见到老莱子的呢?那就得说说这次颇有故事性的巧遇了。

孔子周游列国不被任用,抱负不得施展,因楚昭王看重他,便来到楚国,满以为在这里能得到重用。谁知昭王听信庸臣之言,改弦易辙不用孔子。不久,楚昭王病故,楚惠王继位,孔子又去见楚惠王,但他亦不愿用孔子。孔子在楚国饱受冷落,很不畅快,一日外出散心,遇见一“出薪”者——即砍柴的樵夫,便和他攀谈了一阵。而这位樵夫,正是老莱子的弟子。他回去后,将所遇之人的情形跟师父说了,说我在路上遇见一个人,上身长,下身短,低头佝背,脸宽,耳朵向后移,好像很为天下的事操心,看样子像一个文人,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老莱子听了,便自信地说,这个人是孔丘,你快去召他来。

于是,孔子便得以见到了老莱子。原来,这老莱子是当时楚国的一个大学问家,他很有才华,又很有孝心,但又不愿做官。孔子十分敬佩老莱子,早就尊他为师。还曾经拜访过他,聆听过他的教诲。只是这老莱子长期隐居山林,行踪不定,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未料,这次巧遇,又促成了他们的相见。

而这次孔子见老莱子的地点,切切实实就在当年的鄢郢楚都郊区,即现在的宜城市境内。老莱子当时隐居的地方,就是现今的宜城市小河镇莱公山,而孔子到莱公山所走过的那道峡谷,就是“夫子垭”,夫子垭现又属宜城市雷河镇胡耳村的辖地。当然,莱公山和夫子垭的地名,都是后人为了纪念当地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取。孔子和宜城的“亲密接触”,那些史籍和这些地名,都成为有力的佐证。

在会见了老莱子后,仕楚无望、63岁的孔子便离开楚国的鄢都北上,又在卫国等地呆了段日子,仍是没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便于公元前484年回到了他的祖国——鲁国,从而结束了他周游列国14年的游历生涯。此时,孔子已经68岁了。

孔子活了73岁。在生命的最后五年,对仕途完全心灰意冷的他,将精力都用在了编修典籍和传授弟子上。

楚国不重视人才,连孔子这种圣贤之才也拒之门外,所以它后来每况愈下,以至被强秦所灭,实属必然。

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幸亏当初的鄢郢之都——即今日的宜城这块土地,没能留住孔子,要不然,晚年的孔子可能就没有精力编修出《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辉煌典籍,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储存,就要打折扣了。

(全媒体记者周平整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4212020003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17420044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