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夜晚,市区滨汉路上(滨江大道)游人如织。最热闹的莫过于那些路边地摊,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地摊经济如此火爆,源自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这是一项用心用情用力的惠民政策,这是一项惠及低收入家庭最暖心的举措。
我对摆地摊情有独钟,摆地摊的生涯,始终让我难于释怀。
记得1991年,我刚结婚。老家就在村小学大门外。爱人提议,我家办个小商店,种了一辈子田的父母,担心办不下去,始终认为种田还是牢靠。于是,爱人拿出我们结婚时900元钱,作为商店的资金,告诉家人,赚了是父母的,赔了算我们的。那年,我家办起了一个小商店,直到今天。
生意不温不火,但是可以保家庭的油盐酱醋,还有少些结余。父亲每天晚上整理毛票角票,脸上总挂着喜悦。春节期间,我见村子里主干道走亲访友的人很多。我提议到三岔路口去摆摊,父母露出一脸的尴尬,我就把家里的一个凉床搬到三岔路口,郑重其事地摆摊。我在家乡小镇政府上过班、当时已经在宜城日报社做编辑记者,来来往往的很多都是熟人,他们见我在那摆摊时先是吃惊,然后赞不绝口,结果是有需要就给我捧场。记得第一天,净收入9元多钱,那个时候我们一个月只有100多元的工资收入。父亲是老三届,在我们那里可是屈指可数的读书人,脑子转得快。但是,面子观念强。见我做的风生水起,他就大胆摆起地摊。后来,只要镇里或哪个村子里有活动,就和母亲去那里摆摊,乐此不疲。每年春节都会到三里外的街道,摆摊卖对联、卖儿童玩具。三年前,父亲去世后,我家就没有出门摆摊了。坚守了一辈子“种田一本万利”的父亲,开商店摆地摊后,感叹到还真是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啊。我的两个弟弟也在小镇开起了百货店,小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命中注定,我和地摊杠上了!2004年,报社政策性撤销后,我被分配到市直单位上班。一直在家照顾女儿的爱人提议,到家附近开个小超市,既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又可以照顾刚上初中的女儿。我们说干就干,很快就选择家附近的一个单位的门面房,开了一家名叫“爱民超市”的小百货店。说实话,那个位置比较偏僻,我和很多人一样不看好。勤劳聪慧的爱人,用心用情用力,硬是把这个不靠谱地段的小店,做得有声有色。我家的小康生活就是从这里起步的。做门店生意,熬门面是基本功。开商店看似简单,其实,真的不容易。那些年,我们家春节是最忙的,基本没有走亲戚,只有在年三十回老家过年,最多关两个小时门。吃住在超市,24小时不断人。附近一公里,哪里有活动,我们就把地摊摆到哪里,人手不够,我们就请亲戚帮忙,做起生意来,用废寝忘食这个词毫不夸张。超市一开就是十四年,直到那个单位不再对外出租房屋为止。
地摊经济没有文化,有的只是艰辛。办超市14年,每年正月,我都在离超市200米外的路口摆摊。每天早上6点钟,就开始出摊,货卖堆山才会吸引客人来购买,路边摆成一个三角形货物,像一个流动的超市。每次搬运都需要一个多小时,晚上收摊时,两腿硬邦邦的,只想倒床就睡。前些年,正月异常寒冷,我的手和耳朵常常被冻伤。懂事的女儿直到读研究生还在帮我们摆摊看店。开超市,不用说走亲戚,就连休息和感冒都没有时间。那些苦,那些艰辛,那些不易,至今历历在目,这种苦难,原来是一种经历,现在看来就是人生财富。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地摊经济没有文化,不过,在这些年摆地摊空隙时间我读了不少书,那是真的。
每晚我到滨汉大道散步都会留意那些地摊,思绪又回到从前。挣钱如刀削铁,花钱如流水。对他们我们要高看一眼,善待三分。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浇灌自己的幸福生活,值得尊敬。地摊火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管理部门,变管理为服务,更好的搭好平台,在一线服务中解决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
地摊经济扑面而来,这是疫情大考以后,又对我们管理和服务的一个大测试。多一些支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雪中送炭,是这个社会应有的正能量。事非经过不知难。因为我也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
(图片来自网络)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