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宜城市区观光路腊树村四组,沿着一条林荫小路,一直往东,不远处一座有一个别致的小院,宋玉墓园就坐落在这里。曲幽通径,平添了几分期许。
“腊树园、城南角,古有宋玉墓和宅”。东晋习凿齿《襄阳蓍[shī]旧记》云:”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这是史料最早对宋玉墓和宅的记载。
宋玉(约公元前296年--前222年),战国时期楚之鄢人,著名辞赋家,创作流传的作品有《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16篇。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悲秋”等典故皆源自其作品,后人常将其与屈原并称“屈宋”。
整个墓园坐东朝西,为二进式小型墓园规制,即由墓苑大门、享堂(两侧为廊亭和碑亭)和宋玉墓茔组成。各建筑间由青条石铺的甬路和步道连接,其间种植松柏、竹、桂树、香樟等冠木和花草。墓园的正门,上书匾额“宋玉墓园”。
墓园的照壁,小青琉璃瓦砖墙结构造型。照壁正面是宋玉侧面画像,画像右上角纵书有“宋玉”。画像的下方用楷字书写有宋玉生平简介。照壁的后面是墓园的主体建筑“享堂”,两侧建有廊亭和碑亭。碑亭分别立有明、清两代修建宋玉墓的碑刻。明代路迎《宋玉墓祠记》,清代方策《修楚大夫宋玉墓垣碑》
享堂顾名思义就是享受祭献的地方。享堂前门有清楹联“九辩洵工才微词托讽怜襄梦 一坏长瘗玉落日招魂续楚辞”,横联为“文采风流”。
进入享堂居中是一个屏风。正面是宋玉正面雕像,背面绘有明清“宋玉墓园图景”,两旁书有“屈宋辞赋悬日月,楚国山水入画图”。享堂的四周挂有四幅书写宋玉辞赋段落的书法作品,分别是:毛泽东书《大言赋》;米芾书《九辩》;祝允明书《钓赋》;何绍基书《小言赋》。
享堂的后门同样书有楹联,为唐朝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横联为“万古流芳”。
再往后走,就是墓冢了。墓冢呈圆形,四周底座为方形,“天圆地方”寓意天长地久、千秋永垂。墓冢的前面立有一块石碑就是宋玉的墓碑了。这个墓碑是清代所立的碑,前书“楚国大夫宋玉之墓”。墓之四周立有历代名人吟颂与宋玉有关的石刻碑林。
据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秀东介绍:明正德年间知县朱崇学于此立碑曰“楚大夫宋玉之墓”;清嘉庆年间知县方策于此筑墓垣一周。逮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文革肆虐,宋玉墓、宅、碑均被夷为平地。2018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对宋玉墓园开始重修,并于近日完成修缮对外开放。修缮后的墓园占地5亩,南北长50米,东西宽52.5米。由墓园大门、享堂(两侧为廊庑[wǔ]和碑亭)和宋玉墓茔组成,总建筑面积278平方米。这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打造的又一张文化旅游名片。
“屈宋辞赋悬日月,楚国山水入画图”,这里青石铺路、曲径通幽,这里松柏林立、鸟语花香,身处此地文化意境油然而生,鼎盛时期的楚国盛景,穿过时空,依稀就在眼前 。
惟楚有才。近日,市文化旅游局、市宋玉研究会在宋玉墓园即将对市民开放之际,组织了本市艺术家墓园采风活动,艺术家们栩栩如生的书画、炉火纯青的摄影,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外界再现宋玉墓园的真实面貌。市领导孙纯科、金德安亲临采风现场为艺术家们加油。
(本文资料由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封面图片由市博物馆提供)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清廉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