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楚都宜城网 > 部门联办 > 楚都文艺

楚舞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9-02-06 来源:
   分享到:
    

楚舞的第一个特色是飘逸。重要手段之一是长袖,一般均徒手长袖而舞。两袖形成一个弯曲度颇大的“S”型,身躯也同时形成一个弯曲度较小的“S”型,两个“S”套在一起,形成一个极优美的塑形。长袖的扬举和长裾的飘,就造成了体态如“蛟龙”、“惊鸿”的艺术效果。楚舞的第二个特色是轻柔。轻柔美的造成,依赖于舞蹈动作的灵运纡迂,主要得力于腰肢的纤细灵活。楚舞的第三个特色是热烈。舞蹈过程中有疾徐张弛的变化,当节奏徐缓时,舞姿主要表现为飘逸轻柔,富于神韵,偏重遐想和抒情;当节奏变快时,偏重于宣泄激情,热烈的特色便展现出来了,这是迷狂性的原始巫术的遗风。另外,楚舞在服饰方面的特点是尚华艳。眼目要大而有神采,眉要曲而细,唇要以朱染红,发式以堕而美。

赶飞蛾  “赶飞蛾”是宜城民舞。由一男五女六人表演的。其中,一女主角双手各持一把红绸扇,其余四名女配角和一名男主角每人双手各持二十四根竹片,竹片顶端用鲜花或用鲜花组成蝴蝶状。其舞蹈动作淳朴优美流利舒畅,竹片上的鲜花和红绸扇以及鲜花组成的蝴蝶翻转晃动,时起时伏,给人以飘飘欲仙的感觉。“赶飞蛾”中的“双挽花”、“双分扇”、“扁担花”、“翻扇花”等动作,明显带有“偃蹇”和“连蜷”的遗风。而表现男女互恋时的歌舞,以“花草”作道具,乃是典型的楚俗遗存。

赶象  “赶象”也是宜城的民舞,传说非常动人。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某国国道谴了几位使臣用大象驮着一些珊瑚、珍珠、玉石等物,前往楚皇城赠与楚文王。这几位使臣赶着大象走到汉水东岸的十里坪,休息醒来时,发现大象及所带之物俱都杳无踪影,吓得几位使臣夜在十里坪徘徊寻找,以至于思象成疾,不时地学着大象的动作。一天清晨,他们醒来时发现十里坪竟变成了一座好似大象的大山。自此,十里坪便更名为象鼻山。这几位使臣找百姓们要来竹子和布匹,制成了象皮、象头的模型,用两人披着象皮顶着象头,沿途模仿大象的动作继续前往楚皇城。后来,他们在楚文王面前表演的“赶象舞”,乐得满朝文武大臣拍手叫艳,楚文王随机号令天下,从此,“赶象”便在鄢邑(今宜城市)广为流传。“大象舞”是六人表演的,一人牵象,一人赶象,两人扮作金童玉女各打一灯笼。用竹篾及布制作象头,象鼻子用打穿竹节的空鼻子可吸水、喷水。用布制作象皮,并在象皮上写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字样,灯笼上写着万象更新、万事如意等字样。舞蹈动作仍是模拟大象的神态,表现吉祥如意的内容,整个舞蹈以“端腿顺手跳”、“顺抬腿”等动作贯穿到底,构成它刚健有力、风趣、诙谐的表演程式。“象”是“祥”的谐音,“象”便成为人们生活中崇拜的“吉祥”之物,舞象则表达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和追求。此舞蹈的动作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顺边”(即抬起左腿舞左手,抬右腿右手)。据史料记载:“顺边”是楚舞独树一帜的风格,是又一典型的楚俗遗存。

兰花筒   俗称楠竹筒。主要流传于宜城境内汉江两岸及南漳、襄阳、钟祥、荆门等地。因演唱兰花筒均为男性艺人,嗓音粗壮、腔调浑圆,民间戏称其为“南瓜腔”、“南瓜筒”。艺人嫌南瓜一次鄙俚,含有贬义,在不断提高技艺的同时,取于“南瓜”相谐之“兰花”为名。于是,楠竹筒又有了“兰花筒”这一雅称。兰花筒由身创制无文献记载。艺人为标榜其不同凡响,把兰花筒附会为“八仙”所创,曹国舅所传,并把“八仙”视为师祖,历代敬奉,说唱均要唱《把渔鼓的根由盘》,以示敬祖与怀祖。传统的兰花筒以唱为主,单人徒歌。艺人用作伴奏的兰花筒,均恪守着一定的礼数:筒长二尺五寸,重二斤四五两钱,不足者以布缠之。云阳板的长度为八寸半,其含义是:“兰花筒二尺五,走遍天下无人阻;云阳板八寸半,走遍天下不缺饭。”兰花筒的唱腔为“平腔”,艺人因内容的不同,常变换音的走向。技艺高音者可坐馆说书,称为“品上把们的”;技艺低者,多半身背塔链,游乡窜户,即兴而歌,近于乞讨。建国后,艺人及文艺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改革,丰富了唱腔,加入了伴奏,搬上了舞台,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地址: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宜城大道39号) 邮编:441400

联系电话:0710-42211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工信部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7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记备案号:鄂新网备03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4212020003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17420044

清廉宜城